鳜鱼寄生虫防治,三个月消杀周期,网箱清洗要点,操作要彻底
鳜鱼是一种肉质鲜嫩、肉多刺少且味道鲜美的鱼类,在水产养殖市场上颇受欢迎,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但它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就像养殖户们头疼的寄生虫问题。我就听过网友分享,他说自己在南方养鳜鱼,那地方湿热,鳜鱼很容易染上寄生虫。要是不管,鱼的死亡率可高了,损失特别惨重。
先说这三个月的消杀周期。在南方的一些湖泊边养殖场,水温比较高的时候,寄生虫繁殖得快。第一个月就得开始细致检查和预防。像草鱼、鲢鱼、鳙鱼这些常见鱼类,和鳜鱼生长环境类似,对比来看,鳜鱼对寄生虫的抵抗力相对弱些。如果发现鳜鱼游动缓慢、食欲不振,可能是有寄生虫了。这时候就先用一些温和的药物检测。
到了第二个月,要根据检测情况加大消杀力度。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影响很大,比如山区养殖场的鳜鱼,水流相对湍急,寄生虫的传播会有不同情况;而平原地区养殖场的鳜鱼可能面临水质富营养化带来寄生虫疯长的风险。我们要针对这些情况调整消杀方案。
第三个月还得巩固成果。有时候看似寄生虫问题解决了,但稍不注意又会复发。
说到网箱清洗要点,这可太重要了。我在网上看到北方有个养殖户,北方干冷的环境下养殖鳜鱼,他说以前网箱清洗不彻底,结果鳜鱼感染了大量寄生虫。网箱要是长时间不洗,上面会附着很多脏东西,像水藻、残饵啥的,这些都是寄生虫的温床。
清洗网箱时,得先把鳜鱼小心捞出来放到临时暂养的地方。南方养殖户大多会用小船把网箱拉到岸边浅水区,北方有些地势平坦的养殖场可能直接用工具慢慢拖到合适位置。
然后把网箱整个拿到岸上,在干净的地方先用水冲掉表面大块的脏东西。对于那些顽固的污渍,得用软刷子慢慢刷。
清水冲洗完了,可别以为就完了,还要用消毒剂仔细擦拭网箱的每一个角落,像网眼之间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更要好好处理。
消毒完了,把网箱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南方天气热,要防止在晾干过程中又滋生新的病菌;北方干冷,要注意避免网箱被冻坏。
咱们再详细说说鳜鱼的养殖场景。要是家养鳜鱼,规模小,处理起来相对灵活。我邻居在家里小池子里养了几条鳜鱼,他说只要平时注意换水,喂干净的食,很少有寄生虫问题。但要是成规模的养殖场或者农场,情况就复杂多了。
在散养鳜鱼的地区,比如有些湖泊周围的农户随意放养鳜鱼,虽然成本较低,但很难控制寄生虫传播。像云南有个散养鳜鱼的小村落,周边湿地多,水生植物丰富,看似环境好,可一到雨季,雨水把各种病菌和寄生虫卵冲进湖里,鳜鱼就容易生病。
咱们再聊聊绿植在这其中的作用。像菖蒲、睡莲、芦苇这几种植物。菖蒲在南方一些有鳜鱼的湿地很多,它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吸附水中杂质,减少寄生虫滋生的环境。睡莲呢,在北方一些有小池塘养鳜鱼的地区也有养殖户试过,它漂浮在水面,能给水面遮光,调节水温,水温稳定了,鳜鱼不容易因为应激而感染寄生虫。芦苇在湿地环境里很常见,它能让水里的氧气含量保持稳定,像在一些干湿交替明显的地区,这种稳定的氧气环境对鳜鱼健康很重要,也间接影响寄生虫的防治。
我还了解到,有的养殖场会根据不同的季节调整鳜鱼的养殖密度。在广东这样的南方地区,夏季炎热,水温高,寄生虫又喜欢在这种环境繁殖,养殖户们就会适当降低鳜鱼的养殖密度。北方像河北有些地方,冬季寒冷,鳜鱼基本不长,在冬季养殖户会让鳜鱼在水里冬眠,这时候也会调整养殖密度,并且做好网箱和水体的维护。
还有一些网友分享他们在鳜鱼养殖过程中的特殊经历。有个四川的网友说,他那边山里有个小水潭,他就在潭里养鳜鱼。因为周边都是茂密的竹林,竹子的根系延伸到水里,这些根就像天然的过滤器,水质很清澈,鳜鱼很少有寄生虫问题。
另外,水质的酸碱度也对鳜鱼有影响。像在浙江有些酸性土壤地区的池塘,水质偏酸性,鳜鱼生长会慢一些,抵抗力也弱,在防治寄生虫方面就更要谨慎。相反,湖南有些石灰岩地区的水质偏碱性,鳜鱼的适应情况又不一样,养殖户要根据当地水质情况调整养殖方式。
对于鳜鱼的寄生虫防治,时间元素贯穿始终。比如说30天的时候,要初步检查鳜鱼的生长状态和可能出现寄生虫的部位。
有一年我到湖南的一个养殖场参观,那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养殖场,在当地属于水产养殖比较好的地方。养殖场的老板跟我讲了很多关于鳜鱼养殖的经验,特别是关于寄生虫防治这方面的,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当时他说啊,他们养殖场会根据鳜鱼生长的不同时期来调整养殖策略。像鳜鱼苗期的时候,因为鱼苗比较脆弱,所以会特别小心地监控水质和环境。
养殖场的老板跟我强调了这个三个月消杀周期的重要性,他说这可不是随便定下来的。在鳜鱼生长的第一个月,寄生虫的卵可能就开始孵化了。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注意,这些刚孵化的寄生虫幼虫就会寄生到鳜鱼身上。所以这个阶段,他们会对整个养殖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初步的消毒处理。比如说,会给网箱进行一次轻度的清洗,不是那种大动干戈的清洗,就是简单地用软毛刷把网箱表面的一些浮游藻类和杂质刷掉。
到了第二个月呢,随着气温的升高,鳜鱼的摄食量也开始增加,活动也变得更加频繁。这个时候寄生虫繁殖的速度会加快。养殖场的老板会密切关注鳜鱼的游动、摄食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就会对网箱里的鳜鱼进行抽样检查。如果确定有寄生虫感染,就会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而且在这个月,他们还会对网箱进行一次深度清洗。
至于三个月的消杀周期,那是在整个鳜鱼养殖周期结束的时候进行的。这个时候除了清洗网箱,还会对整个养殖场地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消毒。他说这样做是为了给下一批鳜鱼养殖创造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
说到不同品种鳜鱼的差异,像翘嘴鳜鱼在南方很多水库都有养殖,它的生长速度快,但对水质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一旦水质波动大就可能感染寄生虫。而斑鳜鱼在一些南方的江河、溪流里有分布,它的适应能力相对强一点,但在水质浑浊、含氧量低的情况下也容易染病。
南方的一些地区,比如广东、广西,气候湿热,鳜鱼养殖过程中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比较突出。这就导致水里容易滋生大量的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就像我之前看到一个在广西养殖鳜鱼的朋友分享的经历,他说一开始没太在意水质这个问题,结果鱼塘里的鳜鱼很快就感染了斜管虫。那些染病的鳜鱼身体上会出现白色的斑点,游动也很缓慢。
北方的一些地区,例如山东、辽宁,气候相对干冷,鳜鱼的生长周期会比较长。在寒冷的冬季,虽然鳜鱼的生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养殖户也不能放松警惕。他们需要在冬季来临之前,把网箱清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做好防寒措施。因为在寒冷的季节,如果水体中有残留的寄生虫卵,在来年春天水温回升的时候,就会大量繁殖。
在鳜鱼养殖中,饲料的选择也很关键。北方的养殖户可能会选择一些富含高蛋白、脂肪含量相对低的饲料来适应鳜鱼在寒冷季节的需求,这样鳜鱼能有较好的体质来抵抗寄生虫。
还有,在消毒环节,不同的消毒剂对鳜鱼和寄生虫的效果不一样。像北方的养殖户,有些会选择二氧化氯这种消毒剂,它比较稳定,适合北方的水质和气候条件;而南方的养殖户除了二氧化氯,还会使用聚维酮碘,这种消毒剂在杀灭寄生虫方面效果更好。不过在使用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比例来调配。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水产养殖的交流活动中,听到一个江苏的养殖户分享他的故事。他说他的养殖场就在一个小河边,周围有很多农田。有一年农田打了大量的农药,雨水一冲,农药就随着水流进了养殖场的水体。这时候鳜鱼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不仅仅是寄生虫感染,还有很多其他的病症。
他就赶紧把鳜鱼都转移到了一个备用的小池塘里,这个小池塘之前经过严格的清塘消毒处理。然后他对原来的养殖水体进行了长时间的净化和修复。他把水草种了很多在水面,像苦草、狐尾藻这些既能让鳜鱼藏身,又能吸收水体里的有害物质的植物。
在这个修复过程中,他特别注意水体的酸碱度调节。因为他知道鳜鱼在不同的酸碱度环境下对寄生虫的抵抗能力是不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把水体修复好了,把鳜鱼重新放回养殖场,从那以后他就特别重视周边环境对养殖水体的影响了。
所以啊,鳜鱼的养殖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从鳜鱼的品种选择、养殖场地的环境考量,到饲料的挑选、水质的管理以及寄生虫的防治等,都需要养殖户精心去对待。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在应对鳜鱼寄生虫问题时最关键的差异点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