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下的小学》是《泰晤士报》亚洲主编兼驻外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撰写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他花费6年时间,追踪调查2011年日本特大地震时,尽管拥有详细的灾难应急计划并定期演习,大川小学的师生却几乎全部遇难背后隐藏的真相。透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民众在遭受自然灾害后,普遍展现出来的坚忍的性格特征,同时丰富自身应对突发灾害的常识。
【英国】理查德·劳埃德·帕里著《巨浪下的小学》
在我的印象中,日本人从小就经常接受防灾教育,而且学校都会定期安排演习,他们应该是应对自然灾害尤其是面对地震最有条不紊、伤亡最少的。却没想到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时,群山环绕中的大川小学74个孩子和10位老师不幸遇难。从发生地震到海啸来袭,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尽管有学生提了建议,大家却没有撤离到学校后面的山上?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和老师都丧生了,又该由谁来对此负责?
废墟中的大川小学
据帕里在《巨浪下的小学》一书中所述,在那场海啸中日本一共有18500人遇难,学生不到遇难人数的1/50。并且其中的4/5是在学校以外的地方丧生,甚至可以说与家人待在一起比跟老师待在一起更危险。然而,一共有108个学生和11位老师的大川小学,却绝大多数人都遇难了。据大川小学事件核查委员会的调查结论,学生和老师的死亡,既是由于操场疏散工作的延误,也是因为他们最终没有逃离海啸,而是朝着海啸的方向走去。造成这样的后果究竟是谁的过失?
由于当时负责所有事物决策的副校长也在海啸中遇难,家长们的怀疑主要锁定了两个目标人物,一个是海啸中唯一生还的老师远藤纯二,另一个则是学校的校长柏叶照幸。远藤自称被卷入海啸几乎被淹死,鞋子丢了,肩膀还脱臼了。但却被家长指出他满嘴谎话。而柏叶本应负责学校所有安全措施,灾难发生当天他却在另一所学校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更讽刺的是柏叶完全没有参与搜救行动,甚至连象征性的行动都没有。他只去过受灾现场两次,一次是接受媒体采访,另一次是去找学校的保险箱。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遭受灾难后,人们不是应该更加团结,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吗?然而,在幸存者之间也产生了矛盾。据《巨浪下的小学》中所述,一部分人在不断要求相关部门调查学校事故的真相,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在借助挖掘机寻找着失踪孩子的尸体。我觉得,这两部分人只是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不同。
在帕里采访的众多学生家长中,有一位母亲现学的操作挖掘机,她的挖掘工作有赖于市政府对挖掘者的同情,在燃油方面的支持以及对继续进行搜寻工作的必要许可。而那些不断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施压讨要说法的人,在她看来他们激怒和羞辱了很多人,甚至威胁到了她苦心经营的与政府人员的脆弱关系。但那群要求调查真相的人认为,寻找真相并迫使官方承担责任,这同时也会迫使他们展开搜索。
经历了大川海啸的灾区民众们,在争吵和斥责之中发泄着不满,大家一边抱怨命运的不公一边嫉妒着别人的幸运,相处氛围越来越压抑,甚至有人在为侥幸活下来而感到愧疚。对于海啸遗迹的处理问题,人们也产生了分歧。对一些人来说,海啸遗迹象征着生存和希望,同时也是海洋力量对后世发出的必要警示。但对其他许多人而言,这些遗迹是他们极力想要忘记的令人恐惧的东西。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对于那些没多少机会吸引外来游客的城镇来说,这些遗迹具有旅游景点的价值,而另一些人认为这恰恰是这些遗迹应该被清理掉的原因。值得庆幸的是,大川小学在少数人的极力争取下,得以保留下来。
大川小学现状
除了寻找失踪孩子的尸体和探寻孩子们遇难的真相外,在《巨浪下的小学》中还提到了,为海啸受害者提供治疗、食物和避难所后,接下来还要面临预防焦虑、抑郁和自杀等无形的次生灾害带来的考验。书中还讲述了人们在尝尽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余,心灵上承受着各种折磨。有的人通过一些迷信的方式找到心灵寄托;有的人甚至出现了被亡魂附体的诡异现象;有的人则通过怪谈的方式以文学的力量抚慰人心。
最终,在一部分家长的不懈努力下,教育委员会和大川小学被告上法庭。法院判教育委员会和学校存在过失,家长得以因每个失去的孩子获得一定数额的赔偿金。但法院没有对柏叶在海啸前后的行为发表任何意见,没有让老师为应急手册的漏洞承担责任。对于教育委员会的逃避,以及委员会对孩子采访记录的处理,还有远藤的不实之词等,法院也都选择保持沉默。唯一的安慰就是家长们胜诉了。
在《巨浪下的小学》中,帕里借家长之口探讨了寻求真相的意义。把相关责任方告上法庭,绝不仅仅是帮助失去孩子的家长泄愤,更不是为了那点赔偿金。毕竟就算获得再多赔偿金,那些遇难的孩子们也不会复生。寻求真相是为了将来,为了其他孩子不会再遭遇类似的不幸,为了从中吸取教训。而这也是本书披露大川小学师生遇难真相的意义。
《巨浪下的小学》作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总之,在我看来,《巨浪下的小学》这本书,在披露大川小学师生遇难真相警示后人的同时,真实还原了遭遇海啸后,失去孩子的家长们和幸存下来的孩子经受的余痛。令读者可以在这些真实的故事中,丰富自身应对突发灾害的常识之余,还能感受到日本人特有的坚忍的性格特征,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中的死亡、责任、悲痛与爱。(作者:李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