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千余字的作品,曾在国家级展览中得奖,但作者取法用得不够好

书画群英 2024-10-06 10:27:55

马于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安市书协主席,带着一幅千余字的隶书作品,在一次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获得了大奖。这部著作的字数很多,通篇严谨,显示了作者在书本上的功底和熟练程度。

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问题,马于强的这幅获奖作品,是用一种简单的绢本书写方式写成的,但又不是那种简单的绢本,更像是毛国典的草书。

很多人都听说过,学书法要“取法乎上”,“取法乎上”,一是要有时代的感觉,二是要用到一件非常经典的东西。那么,马于强的这种模仿现代书法的方式,是不是合适,是可行的?

抛开笔法不谈,马于强的书法,也算是一幅杰作了。这幅画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是清新、雅致的,特别是可以将某些分量的字进行整合。用汉字书写,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方法。

简帛书是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它承载着当时的独特文化印记,同时也承载着那个时期的时尚和气象。所以,中国书法不仅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创作美,而且还体现了一种薪火相传的美,这就是它与其它艺术的不同之处。

马于强的书法,笔画纤细而有力,字形略偏右斜,体态优美,总体来说,他的画在圆转皴和自然挥洒中,显示出一种流丽和洒脱的意境。与汉碑相比,简书更生动,更有活力,在笔法上,与汉碑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性格。

但马于强的作品也有不少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为用笔“娴熟”,有些笔划过于相似。这与他的书法风格有关,毛国典的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艺术,但马于强却故意强调。

毛国典研究的是汉简,也就是古代人。毛国典是以古人为本,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创作的,他的作品兼具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韵味。然而,毛国典却把古代人过于简单化,把汉隶和汉简都写得索然无味。马于强也没有毛国典那样的传统功夫,因此,他的作品,就像是一座小木屋,与古人相去甚远。

马于强的隶书笔法太过单一,他的笔线几乎没有停顿,像是在滑行一样在纸面上滑行,缺少了一种庄重的感觉。古人有一句话叫“一笔三折”,意思就是要有节奏,不能一笔一划。

马于强先生的隶书,因其文字形态变化较少,重体字较多,加之他所写的内容是白话文,所以有“一字万同”之嫌。这也是作者反对写白话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拿“的”这个词来说,被反复出现的次数最多,就算是大师级别的书法家也很难应付。而能做出改变的作家,却放弃了这样的努力,真是可悲可叹。

马于强先生的字法和章法过于死板,结的字写得太直,整体上缺少美感。汉简本就是一种较为活泼的字体,碑隶自然没有它的豪放,但作者却把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汉碑篆写成了一副拘谨的样子,还不如效法汉碑。

当然,如果作家能把眼光放远一点,把笔墨情趣和结字结构都做得更好,那就更好了。

0 阅读:18
评论列表
  • 2024-10-06 17:35

    不知如何吐槽,只能说,独树一帜,仿冒必究?[抠鼻]

书画群英

简介:书画家的交流平台,书画爱好者的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