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频频告急,国联人寿欲寻“金主”驰援!

老虎财经 2024-06-14 20:30:20

文/张博然

恰逢国联人寿成立的第十个年头,面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持续下滑和经营业绩的连年亏损,国联人寿再次启动增资扩股计划,欲通过资金注入来补充新鲜血液。不过,增资终究是“外伤药”,而只有强化“内生”发力,才能够真正促使国联人寿实现从“补血”到“造血”的转变。

又有一家险企计划增资引战。

6月11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披露“国联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资项目”,对于募集资金用途,国联人寿在预披露的信息中表示,增加注册资本,拓展寿险业务发展空间等,但具体项目信息目前仍未明确。

据了解,这是近年来国联人寿第二次计划增资事项,去年12月,其第一大股东国联集团为其注资1亿元,持股比例由30%增至33.33%,达到监管规定的单一大股东最高持股比例。

为何又启动新一轮增资,背后原因直接指向国联人寿低位徘徊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国联人寿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70.66%、133.42%,较去年末下降了4.99个百分点、7.11个百分点。

除了国联人寿外,今年以来,锦泰保险、泰康养老、珠峰财险、国民养老保险等6家险企的“补血”计划尚在路上。

偿付能力“告急”

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国联人寿再筹划增资事宜。

近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预披露了国联人寿的增资扩股项目,但由于该项目仍未正式挂牌,所以增资条件、增资额度、释放股权比例等,目前仍未明确。

对于本次增资的用途,国联人寿表示,增加注册资本将用于拓展寿险业务发展空间,有效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风险防御水平。

纵观国联人寿成立的十年,该公司只落地了一次增资事项,即由第一大股东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单独增资1亿元,其他股东并未有动作。增资后,国联人寿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至21亿元。所以如果此次增资扩股顺利找到投资方,国联人寿将迎来“生涯”的第二次增资。

不过,相比于第一次增资的“内涵内生”,国联人寿计划的第二次增资似乎更偏向于以“外增外引”的方式实现。

除了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外,1月4日,国联人寿于无锡产权交易所预披露增资扩股信息,拟公开募集新增注册资本不高于19亿股,该项预披露已于1月31日终止,但目前暂未有结果落地。

距离去年落地的亿元增资不久,国联人寿为何急于再次计划增资呢?

众所周知,资本金是保险行业的本钱和血液,直接决定了生意能做到多大规模。扎根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又身处保费大省,国联人寿当初的20亿注册资本赶超了很多险企。

然而,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资本金必然被消耗,从而对国联人寿的偿付能力产生压力。

数据显示,2017年国联人寿的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358.07%,而接下来却进入下滑通道,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已分别掉落至63.74%、127.48%。

受去年年末增资影响,2023年第四季度,国联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至74.42%,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至139.14%。

进入2024年后,这一情况也未好转。一季度末,国联人寿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70.66%、133.42%,较去年末下降了4.99个百分点、7.11个百分点。

不容乐观的是,根据预测,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还会继续缩减,分别将下降至68.06%和126.42%。

可以看到,目前国联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低于75%的监管红线,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已经非常逼近120%,所以对于国联人寿而言,当前头等大事之一就是补充资本金从而提高偿付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亟待增资的国联人寿只是保险行业的一个缩影。

具体来看,前5个月,已有13家险企获批增资合计约135.4亿元,且获批的险企均为中小险企,包括阳光人寿、信泰人寿、中信保诚人寿、三峡人寿、爱心人寿、华泰人寿、横琴人寿、恒邦财险等。

因何“二盈七亏”?

经过9年时间的发展,国联人寿保险业务快速扩张。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4年间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0.2亿元、34.61亿元、59.94亿元和84.34亿元,远高于行业整体增速。

然而,保险收入规模的迅速扩张并没有给盈利端带来多大的帮扶,反而加剧了国联人寿“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具体分析,在素有“七平八盈”定律的寿险行业,国联人寿有些不走寻常路。成立首年国联人寿就实现了约1600万元的利润。

遗憾的是这个状态只维持了一年,2016年-2020年,国联人寿陷入了持续性亏损,分别实现净利润-1.04亿元、-1.58亿元、-4.41亿元、-1.67亿元、-0.58亿元。终于在第七年,国联人寿实现了约200万元利润。

不过,“七平”后的国联人寿并没有进入盈利期,2022年国联人寿再度转盈为亏,净亏损达1.39亿元。进入2023年后,国联人寿的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且超过全年的亏损金额的近乎一倍,达到2.24亿元。

也就是说,已经成立9年的国联人寿,仅在2015年、2021年实现盈利,其他年份均为亏损状态,累计亏损达12.73亿元。

进入其成立的第十年,国联人寿也不尽人意,一季度,该公司实现净利润-2.02亿元,相较于2023年一季度亏损的1.53亿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细究“增收不增利”现象的背后,离不开国联人寿依赖银保渠道导致的退保金、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等支出相关因素。

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国联人寿退保金分别为0.64亿元、1.07亿元、1.55亿元和8.4亿元。而到了2023年退保规模又创新高,达到了13.84亿元,同比激增64.76%。

退保金及退保率的上升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尤其是对国联人寿现金流造成压力。截至2023年末,其经营性现金流由去年同期的51亿元减少至33亿元。同时,累计净现金流由2022年末的3亿元下降至7000多万元。

而退保金的高增或主要源于国联人寿对银保渠道的依赖。

从年度累计退保率来看,惠泰延年年金保险、惠泰瑞年年金保险和惠泰丰年年金保险排名最高,分别达到惊人的74.41%、62.15%、76.97%,这三款产品总计退保金额高达10.74亿元,占全年总退保金额七成以上,且以上产品全部来自银保渠道。

除了退保金上升外,依赖银保渠道也意味着国联人寿需要付出更多“中间成本”。去年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更是大幅增长至17.34亿元,同比高增65.93%。

不过,受困于银保渠道,国联人寿也开始“求变”。

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2023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险产品中,就有四款产品是通过银行代理渠道进行销售的,总计对公司保费规模增长贡献了54.17亿元的收益,所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高达64.23%。

管理层动荡

一家险企的沉浮往往同管理层紧密相关,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经营决策,直接左右着险企的发展方向。

仍未进入稳定盈利期的国联人寿正在经历“将位”调整。先是开业不足一年就更换总经理,第二任总经理任职一年半后辞职离开,加上今年夏寒的辞职,国联人寿的总经理已十年三易。

据了解,国联人寿首任总经理为冯乃宪,2015年3月,其总经理任职资格正式获得监管机构批准。在同年12月,该公司总经理一职就变为刘清欣。也就是说,冯乃宪在位时间才9个月就匆匆离去。而“接棒”的刘清欣也在任职一年半时间后,于2017年4月宣布辞去总经理职务。

自那以后,国联人寿的总经理位置就进入了漫长的“空档期”。这期间,董事长丁武斌暂代总经理职务,一直维持了五年之久。因临时负责人超期履职,国联人寿还被原江苏银保监局开出罚单。

直到2022年2月,国联人寿发布公告称,经第三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及监管核准,夏寒才正式成为公司第三任总经理。

虽然任职仅两年多,夏寒依旧是国联人寿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经理。

不同于前两任的“无锡国资”背景,夏寒更像是职业经理人,而以“外来人”的身份成为总经理,说明夏寒自身实力不俗。

从履历来看,夏寒具备较丰富的从业经验,曾先后在平安人寿、农银人寿、德华安顾人寿担任高管。

不过,并不是每一家险企的总经理最终都能“美梦成真”。今年4月份,任职仅两年多的国联人寿总经理夏寒,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这也预示着国联人寿将再一次面临总经理缺位的局面。

而根据此前公告,夏寒离任后,将由赵雪军担任国联人寿临时负责人。

据悉,现年49岁的赵雪军,已有超过16年的保险从业经验,曾担任过国华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中融人寿总经理助理和副总经理兼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如今,恰逢国联人寿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在面临偿付能力下降和经营亏损的双重压力下,再次启动增资扩股计划,无疑显示了国联人寿寻求变革和突破的决心。

然而,增资并非“万能药”,国联人寿还需在业务结构、管理经营和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优化和调整,以确保能够真正实现从“补血”到“造血”的转变。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