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儒内涵业内九漏鱼,称《甄嬛传》歪曲历史,编剧普遍低龄化

小七安吖 2022-08-07 13:36:44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我们从未忘记历史的重要性”。但是总会有一些人打着创新的幌子,试图掀起一场影视圈的歪风。

每当这时,号称娱乐圈纪检委的李诚儒就会站出来,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影视圈的弊端。在《戏儒人生》访谈节目里,李城儒再一次提到了必须尊重历史的真实性,而不是披着历史的外衣做一些带着个人色彩的虚构。

谈及是什么导致这一根源的矛头时,李诚儒坦言道:影视演员、观众占一部分,但影响最大的是创作本身—编剧。

备受观众喜闻乐见的《甄嬛传》《如懿传》等同题材的影视剧,都是在编剧的理想化下进行的二次创作,完全歪曲历史。

虽然,收视率稳居电视排行榜首位,点击率高达80亿以上,但是也不能改变它胡编乱造的事实。

不少网友表示,这个锅不应该背在影视剧身上。毕竟,一切创作的背后反馈者是观众本身,观众的喜好影响着影视剧的创作,简而言之,就是观众审美力下降。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难看出,近些年大火的影视剧都是大女主剧,而这些之所以成为潮流,也正是由于创作者的主观影响。

先有创作者提供的市场,观众才会前仆后继。我们想看的,也并不是我们愿意看的,正因为影视剧的单一性,观众也只能货比三家,寻求更适合自己口味的影视剧。

长此以往,观众完全受到市场的影响,被韩流文化、歪曲史实等荼毒。我们也不禁发自心肺的发问,我们国内真的没有好作品了吗?

实际上是存在的,但在当下娱乐至死的潮流中,真正好的作品面临着困难的境地。宣传少被热播剧顶下去,苦心打磨十年,却没有面世的机会。

李诚儒对当下娱乐至死的弊端,内心也积压了数十年。身为老戏骨,他最能直观地感受到娱乐圈的乱象,众多编剧自身其实缺乏优秀的文笔能力。

“抄、编,改、写”四个字就能诞生一部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更让人寒心的是,读史是使人明智的,非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越来越多的野史横空出世,这些三无作品也深深影响着年轻群体。

编剧肆无忌惮地胡编历史,三无作品的题材广受欢迎,真正的正剧却无人问津。在这背后的根源也正是文化入侵,韩流文化占据国内市场,演员炒作方式也冲击我们的文艺工作。

此外,深受影响的编剧们,不去反思,进行自我创新,反而是助长了嚣张的气焰。

甚至,在这样的循环影响下,有些人会将两者进行对比,误认为西方的就是新,本国旧。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都是西方的观念,我们的文化也将被摈弃。

虽然,这些影视剧有着几十亿的播放量,但也证明不了它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真正优秀的作品前提是尊重历史,而不是无脑的鼓吹,为了热度而创作。

作为一名创作者只看到了名利,却全然忽视专业素养,或许这就是娱乐至死的悲哀。真正的好剧无人问津,三观炸裂的劣剧大力追捧。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现在的影视剧更像是一个游戏,只凭借剧情吸引眼球,让人上瘾。”但是内容没有一丝营养可言,却凭借热度成功占据了榜首。

很多网友也猜测李诚儒的直率发言,是在讽刺“影视圈内的九漏鱼现象”,是编剧普遍低龄化。观众的审美随着时代的进步提升,而编剧们的审美、创作能力则愈加落后,文化功底不扎实外,文学素养也成为了漏网之鱼。

影视剧从精心雕琢退步到粗制滥造,正是人们失去了耐心。演员不去磨练演技,只想着一朝成名,编剧不去脚踏实地的创作,只想着滥竽充数。这些现象的背后正是人们浮躁、急于成名的表现。

如果真的热爱表演、热爱创作,不失德是最基本的标准。空想、捏造虚假的产物,不仅反噬的是自身,受牵连的也正是荧幕前的观众们。

就拿《甄嬛传》而言,就是一个反面教材。人们没有记住真正的历史人物,反而记住了各种宫斗算计的小伎俩。

剧中甄嬛和果亲王诀别的剧情,历史不会有、现实中也不会存在。全靠导演和编剧的凭空想象,打着证据的名号游戏一场,戏说的戏。

李诚儒更是在节目里大胆直言:“这部剧害人不浅,误导了年轻群体”。

甚至,这部剧引来了无数编剧们的争相模仿,编剧们夸大剧情、胡编乱造。如果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也无可厚非。

但重要的是,这些影视剧们打着正剧的名号,不尊重史实。很多人会以为这就是正剧,而真正忽视了本源。

《铁齿铜牙纪晓岚》也一样,不仅虚构了刘罗锅、纪晓岚和 和坤的关系,还增加了娱乐趣味,是比戏说还夸大,完全颠覆了史实,全靠胡编乱造。

在这样的乱象下,李诚儒呼吁:”要正确引导青年人积极向上、明辨是非;文艺创作者坚守文艺阵地,非学无以广才、艺不压身,真正负责任地对待自己和观众们。

“一昧的追寻娱乐至死的创作方式,或许会被追捧一时,但也迎来观众反感的一天”。得与失是相伴的,为了名利忘却了初心,如同张冠李戴。

“真正的优秀作品应该是寓教于乐的,起到良好的正面影响,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谢谢观赏,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娱乐故事!

0 阅读:24
小七安吖

小七安吖

做你身边的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