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里的大人物,而且,他在推广科学民主、还有让女性获得更多权利方面,都做了不少好事。
胡适在北大教书那会儿,和年轻的毛主席有过一段交往,那时候毛主席正好在图书馆上班呢。
后来,有人好奇地问胡适,说他以前是否给毛主席当过老师。但胡适却摇了摇头,直言不讳地说,毛主席那时候的水平,还达不到北大的录取标准。
胡适的言外之意并非说毛主席没有资格做他的学生,这样的解读并不准确。实际上,从公开信息来看,毛泽东对胡适是充满尊重和仰慕之情的。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非常喜欢阅读胡适的文章,甚至旁听过胡适的课程,还曾专程拜访胡适讨论新思潮的各种问题。这些互动表明,毛泽东视胡适为前辈和师长,而非简单的“学生”关系。因此,将胡适的话误解为对毛泽东资格的否定是不恰当的。
胡适为啥会这么说呢?他们两个人之间到底有啥故事?
我压根就没想过要考北大这事儿。
民国那时候,刚从中等师范学校出来的学生,要是想考北大,得先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但毛主席那会儿就正好缺了这个。
1918年,因为有些束缚,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念完书后,靠着他尊敬的老师杨昌济的引荐,进了北大图书馆,干起了图书管理员的活儿。
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毛主席每个月能拿到8块大洋的薪水,这在当时可是笔不小的收入。他既能安心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又能靠这份工资养活自己,所以毛主席很高兴地就去了。
在北大图书馆干活那会儿,毛主席碰见了比他大两岁的胡适。
胡适那年才27岁,不过他刚从美国学成归来,并且在文学这块儿相当有成就,那时候已经挺有名气了。
毛主席肯定也晓得胡适的大名,他常找胡适聊天,特别是胡适在图书馆翻书那会儿。有时候,毛主席还会跑去听胡适讲课。
那时候,毛主席身边有几个同乡也一块儿去听课,罗章龙就是其中一个。几年后,罗章龙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文学院。
很多人感到纳闷的是,毛主席并没有选择继续参加考试。考虑到毛主席的聪明才智,考上北京大学对他来说其实并不费力。
之前,毛主席在听课时发现,北大的课程安排有点过时,很少讲到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换句话说,毛主席觉得,那时候上北大主要就是为了混个毕业证书,对个人能力提升没啥大帮助。
再者,那时候毛主席手头紧,要是上了北大,就得舍弃那份待遇优厚的工作。所以,毛主席没选择考北大,而是继续留在图书馆干活。
之后,胡适讲起,他觉得毛主席其实没达到当他学生的标准,这话听起来挺自大、不太尊重人,但说的也是实际情况。
而且在那段时间里,胡适对毛主席那是相当佩服,在很多事情上都力挺他,给了毛主席不少助力。
他们曾经拥有一份特别难得的友情。
从好朋友到关系出现裂痕
在北大图书馆干了一段时间活儿后,毛主席决定不干了,他离开了北大,转头去忙活新民学会的事儿了。
新民学会是毛主席和蔡和森他们一块儿搞起来的,目的就是要把有志向、有理想的年轻人聚在一块儿。在弄这个学会的时候,毛主席得到了胡适的不少支持。
在离开北京大学前,毛主席特意跑到胡适家去道别。
后来,胡适开始用书信的形式跟毛主席保持联系。
毛主席对胡适的不少看法也表示了赞同。
1919年的时候,毛主席读了胡适的那篇《多琢磨点事儿,少扯些大道理》,心里头挺有感触。于是,他拉上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一块儿去做调研。他们东奔西跑,仔细观察,最后总结出了咱们中国当时面临的144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快到年底时,毛主席决定站出来,带头反对军阀张敬尧,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张敬尧从湖南赶走。为了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毛主席特意去找了胡适,想请胡适伸出援手。
到了第二年,张敬尧终于被驱逐出了湖南,毛主席也如愿以偿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毛主席为了感谢胡适,特意给他寄了张明信片,胡适收到后一直小心收藏着。
1921年那会儿,毛主席有了胡适的援手,一起办起了湖南自修大学。这大学里吸引了不少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他们日后都成了党组织的顶梁柱。
那些年,毛主席从胡适那里汲取了不少前卫的想法,胡适也对毛主席的革命尝试提供了不少助力。他们之间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但因为胡适有出国学习的背景,他推崇的很多西方观点毛主席并不买账。所以到了抗战结束后,毛主席和胡适之间的看法差异就变得越来越大。
说批胡这事儿,并不是冲着某个人去的。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先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就是说不赞同资产阶级的那些不对头的想法,而他所批评的那个人,正好是胡适。
后来,相关人员整理了一份对胡适进行批评的计划,并提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过后,点头同意了这个方案。
胡适那会儿在美国呢,国内对他的指责已经嚷嚷了一年多。不光是外人,就连他好多的亲戚朋友也都站到了批评他的那边。后来,有人还把这些批评的话收集整理,出了一本书。
说实话,大家批评胡适,主要是冲着他那些时候的文化观点去的,不是冲着他本人。说白了,就是针对当时文化上那些不对劲的想法开炮。不过,也得承认,批评胡适的人里头,有不少是跟着起哄的,有的甚至把胡适以前的功劳都给一抹黑了。
对于这事儿,毛主席特地有过交代,说胡适的功劳不能一股脑儿地否定,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那会儿,胡适可是出了不少力的。
之后,有些学者跑到美国去学习交流,他们还特意跟胡适提起了毛主席的话,再三强调,那些批评主要是为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并不是针对某个人。
因此,那些说的报复的话根本就是没影儿的事。
现在,说到胡适,学术界还是对他赞不绝口,特别是他在新文化运动里头出的那份力,是怎么也盖不住的。好多学者都觉得,他算得上是现代很有本事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还看今朝
这恰恰暴露出胡适诗词水准之低下,不要说难以同主席相提并论,就连同时代鲁迅、郭沫若、徐志摩、汪静之、应修人等一大批文人都高出胡适很多,所以胡适的诗,很少人提起,也不流传。
凡星伴月
汪精卫评价胡适:先生之所见,与在下不谋而合。 陈公博评价胡适: 胡适先生是当今少有的有大勇气,大毅力之俊杰,能言常人之不敢言,能行常人之不敢为。 周佛海的评价胡适: 先生之所见,如拨云见日,令在下茅塞顿开,以当下之时局,要救国救民,就非得停战止戈不可!佛海不才当为诸公试之。 近卫文磨评价胡适:胡适先生是东亚少有的睿智学者,在政治上是有远见的,中日两国,和则为亚洲之幸,战则为东亚之大不幸。可叹中国国民政府为一己私欲左右,不肯与帝国相互提携,辜负了帝国之黄种人兴盛之伟大期待。 冈村宁次评价胡适:我认识胡适先生时,尚为一名小小的尉官,当时有幸在北大客聆先生的课程,至今亦有所得。后来考上陆军大学,与诸同学如石原莞尔,东条英机等人谈起先生,无不扼腕叹息,若中国多一些胡适先生这样的人物,帝国与中国绝不会走到战争这一步。 克林顿评价胡适:我们美国人认为胡适是对的。
哼哈嗨 回复 04-27 15:19
怎么不说校长怎么评价他的[滑稽笑]
暗影熊 回复 哼哈嗨 04-29 16:38
校长虽然让秘书送的挽联里是好词,但在日记里痛骂了他
浮萍苍虚
胡适有点不自量力了
困了
抓起来
用户10xxx86
哎呦喂,这个叫 …胡适… 这么牛x的吗 ? 大伙听过这人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了吗 ?有哪些历史业绩和成就 ?
用户49xxx16 回复 04-29 13:54
公知鼻祖唉,不够牛逼吗?[得瑟]一行祖师唉,可以享受公知香火祭拜的讷
罗宾
这家伙还说过,印度曾经不费一兵一卒,在文化上控制与支配中国近两千,这就是印度的影响力。如果中国在文化上曾经被某个国家控制过,那就是印度。就这么个无耻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