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日,山西大同市阳高县的一场订婚宴,本该是两家人的喜事,却因婚房内的一夜风波,演变成一场持续两年的刑事拉锯战。27岁的席某某与24岁的吴某某在订婚宴后发生关系,随后女方以强奸罪控告男方。一审判决男方三年有期徒刑,席某某当庭上诉。2025年4月16日,大同中院二审宣判,再度引发社会对“婚内性同意”“证据认定”等问题的激烈讨论。
这起案件不仅关乎两个年轻人的命运,更折射出法律与伦理、传统观念与现代司法之间的深刻碰撞。当订婚的喜悦遭遇刑事指控,真相究竟如何?法律的天平该如何倾斜?
2023年5月2日,席某某与吴某某在双方亲友见证下举行订婚宴,按照当地习俗,两人当晚入住婚房。然而次日,吴某某向警方报案称遭遇强奸。据一审判决书显示,女方指控男方在婚房内违背其意愿强行发生关系,并提交了身体伤痕、撕毁的衣物等证据。而席某某及其家属坚称双方关系自愿,甚至提到“订婚即默认婚姻关系”,认为指控是女方因彩礼纠纷反悔所致。
2. 一审判决:三年刑期的争议2023年12月25日,阳高县法院一审以强奸罪判处席某某有期徒刑三年。法院认定,尽管双方已订婚,但性行为仍需女方明确同意,而现有证据(如女方伤痕、报警时间等)支持强奸指控。判决一出,舆论哗然。支持者认为“订婚不是性行为的通行证”,反对者则质疑“女方事后报案是否另有隐情”。
3. 二审焦点:证据链与动机疑云二审中,席某某的辩护律师殷清利提出多项质疑:
现场证据存疑:婚房内打火机来源不明,被烧窗帘是否与冲突有关?
女方动机:双方曾因彩礼金额发生争执,是否影响报案真实性?
性同意界限:订婚当晚的同居行为,是否足以推定女方默认同意?
4月15日,律师甚至带媒体重返案发婚房,拍摄床铺、垃圾桶等细节,试图还原现场。但法律界人士指出,刑事定罪需排除合理怀疑,而情感纠纷未必能否定强奸事实。
在部分地区,订婚被视为“准婚姻”,同居行为甚至被默许。但法律明确规定,性同意必须以明确意愿为前提,不受婚姻状态影响。此案中,公众的争论恰恰暴露了传统观念与司法实践的鸿沟:“订婚后的性行为,到底算自愿还是犯罪?”
2. 女性权益VS“诬告陷阱”女性权益倡导者强调,此案应警惕“受害者有罪论”,避免因彩礼纠纷否定强奸指控;而另一派声音则担忧,此类案件可能被滥用为“报复工具”。如何平衡保护真实受害者与防范诬告,成为司法难题。
3. 证据认定的困境强奸案往往依赖间接证据,如伤痕、通讯记录等。本案中,女方及时报案并留存证据,但男方律师质疑证据链完整性。“没有第三方见证的私密行为,如何还原真相?”——这也是此类案件的普遍困境。
【二审宣判:法律终局与未解的疑问】4月16日,大同中院二审宣判,维持原判。法院认为,现有证据足以证明男方违背女方意志,且订婚关系不影响强奸罪的成立。宣判后,席某某母亲郑女士含泪表示“儿子无罪”,将申诉到底;而女方家属则拒绝采访,仅称“相信法律”。
但案件的余波远未平息:
若席某某申诉,最高法会否启动再审?
彩礼纠纷与性暴力指控的关联性,是否会影响类似案件的审理?
社会对“性同意”的认知,是否需要更普及的法律教育?
一起订婚强奸案,撕开了中国社会多个隐秘的伤口:性教育的缺失、彩礼文化的扭曲、司法证据的局限性……法律可以判决个案,但无法轻易弥合观念的分歧。
或许,比追问“谁对谁错”更重要的,是思考:
如何让性同意的概念深入人心,避免“模糊地带”的悲剧?
如何通过司法改革,减少此类案件中“各执一词”的困境?
如何推动社会摒弃“订婚即占有”的陈旧观念,真正尊重个体意愿?
这起案件终将写入历史,但它留给我们的讨论,远未结束。
互动话题:
你认为订婚后的性行为是否应默认“同意”?
在法律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冤枉或纵容?
彩礼纠纷与性暴力指控混同,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乂碎蜂乂
如果订婚后强奸认同。那么女方是不是涉嫌敲诈勒索。要判就两边一起判。事发8个月后才退还彩礼,本身就是做局之后的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