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年轻时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丈夫是单位领导,儿子聪明伶俐,一家人其乐融融。可天有不测风云,41岁那年,丈夫突发疾病去世,留下她和16岁的儿子相依为命。那段日子,母子俩抱团取暖,儿子也格外懂事,大学毕业后为了照顾她,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了家乡。为了支持儿子的婚事,李阿姨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在市中心买了套小房子。
“当时真是掏心掏肺,就盼着儿子能有个好归宿。”李阿姨叹了口气,“谁知道……” 她顿了顿,似乎在回忆当时的场景。“第一次见儿媳妇,那姑娘全程低头玩手机,连声‘阿姨’都没叫。我心里咯噔一下,但看儿子喜欢,也就忍了。”
婚后,儿媳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得异常热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可李阿姨渐渐发现,这份热情是有条件的——只有儿子在家时才存在。儿子一走,儿媳立马换了副面孔,连个正眼都不给她。
“我当时就想,也许是自己多心了,年轻人嘛,可能不太会处理婆媳关系。”李阿姨无奈地笑了笑。
孙子出生后,李阿姨更是忙前忙后,买菜做饭,照顾产妇,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围着他们转。可一件小事,却让她彻底寒了心。
那天中午,大家都睡午觉,李阿姨睡不着,就想去收拾一下儿子以前的房间。看到床上落了灰,她想起抽屉里有个小笤帚,便去拿来打扫。谁知儿媳醒了,看到这一幕,立刻跟儿子告状说她“偷偷摸摸”翻东西。儿子呢,二话不说就质问李阿姨:“大中午不睡觉,你偷偷摸摸干什么?”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我失去了儿子。”李阿姨的声音有些颤抖,“不是说他不再爱我,而是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的重心已经转移了。我,成了外人。”
李阿姨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的邻居张姐。张姐的儿子结婚后,她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她儿子儿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就回来两三次。每次回来,张姐都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拿出来,变着花样给小两口做饭。可即便如此,儿媳还是诸多挑剔,嫌她做的菜不合胃口,嫌她买的衣服不够时尚。
有一次,张姐的儿子打电话说想吃她做的红烧肉。张姐高兴坏了,一大早就去菜市场买最新鲜的五花肉,忙活了一上午,做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红烧肉。结果儿子儿媳回来,儿媳只尝了一口,就皱着眉头说:“妈,这肉太肥了,我不吃。” 张姐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后来,张姐的儿子单独跟她聊天,委婉地表示希望她以后少做点,说现在年轻人注重健康饮食,不喜欢吃太油腻的。张姐虽然心里难受,但也理解儿子的难处,从此便很少下厨了。
还有一个朋友,她婆婆对她百般照顾,可她却总觉得婆婆多管闲事。她怀孕的时候,婆婆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营养餐,可她却嫌婆婆做的不合口味,经常点外卖。孩子出生后,婆婆主动提出帮忙带孩子,她又担心婆婆带不好,坚持自己带,结果累得身心俱疲。
这些故事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现实:当孩子长大成人,组建自己的家庭后,父母的角色就需要转变。不再是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需要适度退出,给孩子空间,也给自己自由。
就像李阿姨说的:“我现在明白了,与其让自己难受,不如学会放手。我现在参加了社区的合唱团,每天和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生活也充实了不少。”
放手,不是放弃爱,而是换一种方式去爱。给孩子空间,也给自己自由,这或许才是维系亲情的最佳方式。学会放手,也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