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接诊的抽动症患儿中,十之八九都是家长带着药单前来。“叶主任,孩子吃硫必利手不抖了,可整天像霜打的茄子”“氟哌啶醇倒是管用,可孩子总说头疼得像要裂开似的”…… 家长们既心疼孩子症状,又恐惧药物副作用,总问我:“中医能不能治根?”
很多家长发现,像服用硫必利、氟哌啶醇这类西药后,不少孩子症状是减轻了,但整个人变得呆滞迟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体重增加、嗜睡等副作用。这就像是用胶带强行封住报警器,问题其实还在那里。

在中医看来,抽动症的本质是 “肝风内动”。孩子的身体就像一棵正在生长的小树,肝气旺盛但调控能力不足。当受到情绪压力、饮食不当等因素影响时,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这些 “内风” 就会在身体里乱窜,表现为各种不自主的抽动。
我常跟家长打比方:这就像一壶烧开的水,蒸汽顶得壶盖砰砰响。西药是把壶盖焊死,而中医是帮我们把火调小。

案例分享:
之前门诊来过一个 10 岁的小男孩,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诊的时候,孩子的抽动症状挺明显的,一会儿不停地眨眼睛,一会儿又耸耸肩膀,隔一会儿还会不自觉地清嗓子。家长无奈地说,孩子还总学狗叫,在学校被同学嘲笑 “小狗”。自己也带着去了不少医院治疗过,可是吃了西药,不仅症状反反复复,孩子胃口也变差了,人都瘦了一圈,晚上睡觉还总是睡不踏实,翻来覆去的。
我仔细给孩子做了检查,发现孩子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心里便有了判断。

针对性开方:天麻、钩藤、石决明、地龙、僵蚕、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同时叮嘱家长要多留意孩子的症状变化,及时跟我反馈。
这个孩子属于典型的脾虚痰聚、肝风内动导致的抽动症。在治疗的时候,就需要根据这个情况来分步施治。在抽动症状较明显的时候,着重平肝息风,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药材,来平息体内那股 “躁动” 的风邪;同时用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化痰的药物,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减少痰浊的产生。

经过一个疗程的中药调理,孩子的抽动频次明显减少了,眨眼、耸肩等动作没那么频繁了,晚上睡觉也安稳了许多,胃口也开始慢慢变好。看到这样的变化,家长特别欣慰,也更有信心继续治疗了。我根据孩子后续的症状表现,继续随症调整药方。
又过了几个月,孩子的抽动症状基本消失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起来,变得开朗活泼,学习时注意力也能集中了。停药后随访一年,都没有再出现抽动的情况,孩子可以像正常的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