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年,这是一个漫长到让人难以触及的数字,像极了地球上的一场静默博弈。而在格陵兰岛,时间的沙漏却未能让这片冰封之地焕发生机。
丹麦,像是一个守夜人,645年的占有,只换来了5000名移民。而那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因纽特人,依旧是绝对多数。这里没有激烈的对抗,没有硝烟四起,但也没有真正的融合。这种冷静到冰冷的现状,却蕴含着无尽的潜流。
再过几十年呢?如果年轻一代在公投中将这片土地送给美国,这会让历史充满嘲讽。六个半世纪的执念,可能抵不过一次理性选择。这不是孤例,这是一种趋势。
年轻人正在失去“归属”的渴望,或者说,归属感本身变得无足轻重。结婚、生子,曾经是血脉传承的自然选择,如今却变成了需要不断权衡的负担。孩子,不再是爱的延续,而更像是一项昂贵的投资。累,真的很累。
这种疲惫,贯穿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房价的高企,工作的内卷,社交的压力,让人们不自觉地后退一步,进入一个更小的圈子,一个只容得下自己的小世界。有人说,这是现代社会的悲哀。但在我看来,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无奈平衡”。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正在进入“少人化”的模式,而这模式的代价是不可逆转的。一片土地,祖宗留给我们的骄傲,最终也可能因为“无人可守”而失去意义。国家的疆土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守护和建设的。
想起一件小事:前几年,一位朋友兴奋地告诉我,“AI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以后很多岗位都可以用机器人替代。”我笑了笑,没有接话。因为在我看来,技术确实在进步,但能承载技术的,始终是人。如果没有人,再伟大的技术都不过是一堆数据和钢铁的组合。
同样的道理,国家也是这样。土地或资源,本质上是为人服务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人,资源也只是一种象征。就像格陵兰岛,它确实富有矿产资源,也确实是战略要地,但缺乏的,始终是“人气”。
我并不是想感叹年轻人不再生育的选择。我甚至觉得,这种选择是现代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利。然而,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有一个代价。当整个社会都在选择“轻松”,那么“沉重”的部分,终究会落在某一代人肩上。可问题是,谁愿意接下这个担子?
这种思考,让我想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今天的世界,技术在快速迭代,财富在不断积累,而人本身却似乎正在被边缘化。我们一直在强调发展,但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发展的本质是为了什么?
我认为,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而不是,让人消失得更快。
未来的格陵兰岛会是什么样子?这片土地的命运,会是我们所有人命运的缩影吗?我想,答案也许就在我们今天的选择里。
但还有时间,不是吗?如果我们还能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或许,还有办法改变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