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报恩方式:二战中三个“义士”结局,已经给出了回答

娱思界 2025-01-18 15:26:2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谁也没想到,一个曾经拯救过上万人的英雄,竟然会在去世时无人问津。

世人常说“知恩图报”,可在历史里,这句话却未必总能应验。

今天的故事里,三位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犹太人的“义士”,他们的结局让人唏嘘,更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所谓“感恩”与“人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让欧洲的犹太社区几乎被连根拔起。

面对集中营、毒气室和无尽的迫害,有人选择袖手旁观,有人选择沉默,但也有少数人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拯救无辜的生命。

他们中,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有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还有瑞典贵族福尔克·贝纳多特。

这三位无名英雄的故事,都是人类历史上闪耀的光点,但他们的结局,却像三面镜子,映照着复杂的人性。

何凤山是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的外交官。1938年,纳粹吞并奥地利后,犹太人的处境急转直下。

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逃,或者死。

可问题是,想逃没那么简单。

英美等国虽然对犹太人张开了“怀抱”,但仅限于挑选那些有钱有才的精英,普通犹太人根本得不到签证。

何凤山却做了一个非常不一样的选择:只要有人来求助,他就发签证,根本不管这个人有钱没钱,甚至不管对方是不是犹太精英。

这些中国签证成为了犹太人通往自由的“生命通行证”。

据后来的研究统计,何凤山发放了上万张签证,救人数量远超被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捧红的辛德勒。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位“拯救最多犹太人的英雄”,在他去世时,竟没有一个犹太人到场悼念。

这就奇怪了,犹太人难道不知道何凤山的壮举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每张签证上都明晃晃地印着何凤山的名字,想查太容易了。

但直到他去世四年后,以色列才授予他“国际正义人士”的称号。

而这个荣誉,还是中国人反复申请、提供证据后争取来的。

更讽刺的是,起初以色列方面还以“何凤山作为外交官,救人不算冒险”为由拒绝。

这样的“迟到的感激”,让人感慨万分。

再说辛德勒。

他的故事因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名扬天下。

这个德国商人靠在集中营附近开工厂,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

为了保护这些工人,他不仅耗尽了自己的积蓄,还冒着被纳粹怀疑的风险,用尽各种手段与军官周旋。

战后,辛德勒一贫如洗,甚至连生活费都靠政府救济。

但更让人心寒的是,犹太人对他的态度并不像电影里那样感人至深。

辛德勒在战后曾向美国犹太机构寻求经济帮助,结果只得到了区区1.5万美元。

后来,他去阿根廷养鸡、养海狸鼠,都失败了。

他曾试图向那些被他救过的犹太人求助,但大多数人却认为他“贪婪”。

最终,辛德勒在穷困潦倒中离世,甚至连葬礼的钱都是别人帮忙凑的。

福尔克·贝纳多特的遭遇更为悲惨。

这位瑞典红十字会会长,在二战末期冒着盟军轰炸的危险,开着“白色巴士”,从集中营里救出了超过3万名俘虏,其中6000人是犹太人。

战争结束后,他又被委派为联合国调停员,负责处理巴以分治问题。

福尔克发现,当时联合国的分界方案对巴勒斯坦人极为不公,于是提出了更为公正的调整建议。

结果,这个建议惹怒了犹太极端分子。1948年,他在耶路撒冷执行任务时,被犹太武装分子暗杀,而幕后主使,正是后来以色列总理贝京。

这一事件震惊世界,但以色列方面却对此避而不谈,连基本的道歉都没有。

三个故事,三个结局,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们用生命和行动拯救了无数犹太人,但最终得到的,却是遗忘、冷漠,甚至是背叛。

这并不是要去否定犹太人整体的品格,而是通过这些历史细节,让人看到复杂的人性和现实。

有评论认为,这也许与犹太人在战后的处境有关:他们自己在纳粹的灾难中元气大伤,国家刚建立时百废待兴,可能无暇顾及“感恩”这种情感上的奢侈。

但另一些人则指出,这种“选择性记忆”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对“恩情”的割裂性认知——我们往往会铭记那些直接让我们获利的人,却轻易忽略那些默默付出的背影。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从来不会像童话故事那般结局圆满。

但从这些义士的经历中,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一件事:善良并不总能换来感激,但它的意义却超越了回报。

就像何凤山在日记中写的,“我只是做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有人说,这句话才是真正的英雄宣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8
娱思界

娱思界

关注我,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