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圣济总录》中有一张名为“地骨皮汤”的方剂,该方组成为:地骨皮5两(150g),白前2两(60g),生石膏(研末)6两(180g),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两(90g),桑白皮(锉)4两(120g)。
以上药,共研粗末,每次取6钱(18g),用水300ml,加竹叶10片,煎至一半,去滓,温服,每日2次。本方有清肺平喘的功效,主治肺有实热,喘逆胸满,仰息气急。以上症状,多见于肺部感染后出现胸腔积液的患者。
本方相当于麻杏石甘汤与泻白散合方,再加减药味而成。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组成,是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代表方,本方所治疗的肺有实热,但却无表证(无畏寒发热等症状),故去麻黄不用。泻白散由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组成,也是治疗肺热喘咳的代表方剂,主治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胸满患者,去粳米和甘草这类有滋腻碍膈作用的药物,正所宜也。白前降气、止咳、平喘,方中加入白前后,止咳平喘降逆的力度也就更大了。竹叶清利湿热,引热下行。给邪气开一条出路。如此组合,治疗肺热咳喘的作用也就更强。本方用量偏小,如患者症状较急,宜用汤方治疗。成人单日用量如下:地骨皮15g,白前6g,生石膏18g(先煎),杏仁9g,桑白皮12g,竹叶6g。用2碗水煎成1碗,每日1剂,2次服。重症患者每日2-3剂,分4-6次服用。服用本方期间应尽量以熟食和素食为主,热退喘平后,方可逐渐加入肉食。

呃逆(打嗝)频频,扰人烦己。《黄帝内经》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在此推荐细嚼砂仁的方法,止呃逆有立竿见影之效。
取砂仁3克,放入口中嚼烂成糊状,缓缓咽下。病轻者当下即可止呃,病程长且顽固者,或症状缓解后呃逆复发的,按照这个方法,需多服几次才能稳定。
砂仁是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气清淡,味微辛,入脾、胃经,可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有清代古籍记载,“和中之品,莫妙如砂仁,冲和条达,不伤正气,调理脾胃之上品也”,还能“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由此可见,砂仁是一味平和的治疗脾胃气滞的药。砂仁入煎剂通常后下,但嚼服治呃逆效更佳。曾有一患者,因过食生冷、外感风寒,出现呃逆频频,不能自控,伴有烦躁、口干口苦、烧心、胃口差、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症状。用该方治疗1天,症状减轻,2天就痊愈了。这一方法起效快、成本低、用药简便,值得一试。
— THE END —I 注: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