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欧洲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著作《生活在别处》中写道。当地时间7月11日下午,这位大师级作家因病在法国巴黎的住所去世,享年94岁。
米兰·昆德拉的一生写下诸多著作,蜚声文坛。他虽未曾到访过中国,却在中国享有盛誉,广受中国人欢迎。
▲米兰•昆德拉(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在法国“书写人生”的捷克人
1929年,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是一名捷克裔法国籍作家。1975年移居法国,1981年归化为法国公民。2019年11月28日,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
从被撤销捷克公民身份到“流亡”法国,昆德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别处”,他“跌宕起伏”的经历,造就了他以嘲笑、戏谑、幽默、举重若轻的方式来“书写人生”,创作出无数名篇佳作。
▲米兰•昆德拉(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并且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移居法国后,他相继写出了包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笑忘书》、《不朽》在内的多篇代表作,迅速在法国文坛走红,继而蜚声世界文坛。其中,于1984年发表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昆德拉的十六七部作品这些年一直在中国不间断地出版,而且有持续的影响力。其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没有确切统计过到底出版了多少本。这种经典作品每次一开印就是两三万册,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畅销书了。”著名翻译家赵武平说道。
“文学隐士”也曾“好奇”中国
在文学世界里,昆德拉的作品数量众多,且知名作品不少,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昆德拉却很少抛头露面,他几乎将自己的生活完全隐藏起来,做一个沉默而神秘的“文学隐士”。
昆德拉生前仅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是现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的董强。董强也曾在采访中多次提到,昆德拉本人很拒绝与别人照相,因为被法国记者弄得厌烦,更是做出不再跟任何人照相的决定。他也很少接受采访,最后一次在电视上露面是1984年,即便在此之后,他又出版了若干作品。
▲米兰•昆德拉(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昆德拉从未到访过中国,他曾在与董强的对话中谈到,他出行必须要有他夫人薇拉的陪同,然而薇拉因为耳朵的问题,无法坐长途飞机,加之他本人并不愿意举办公开讲座,因此只能多次拒绝前往中国的邀请。
虽然未能前来,但昆德拉对中国始终充满着好奇。他曾在一次洽谈中说道:“假如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地方,那就是中国。”
“昆德拉热”:中国人与昆德拉的精神共鸣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昆德拉的作品就被译介到中国,并掀起了一波翻译、阅读、模仿、崇拜的“昆德拉热”。尤其是他的著名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更是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精神之书”。
著名翻译家赵武平表示,在他看来,“昆德拉热”的掀起与中国人的经历和认知有很大关系,“我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东欧的关系、我们思想的现代化、对世界的认知、还有我们经历的挫折和昆德拉有很多共鸣。”
也正是如此,昆德拉虽未到过中国,但他的文学作品却能在中国掀起热潮。莫言、余华、王安忆、毕飞宇等大作家都曾是昆德拉的忠实读者。莫言曾评价昆德拉称:“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在那个年代,昆德拉笔下的“生活在别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媚俗”等一度成为时下流行语,“不能承受的**之轻”甚至变成一个句式,被广泛运用。正如董强所言,“如果没有昆德拉,20世纪的文学要无趣得多。”
昆德拉用幽默风趣却又暗藏反讽的笔触表达着笑看人生的态度,正如他在《笑忘录》中写道的:“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米兰•昆德拉用自己充满哲理的作品战胜了遗忘,永远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完)
综合中新网、新华社、广州日报、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