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上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原本被寄予“中国神话史诗”的厚望。
结果却成了今年春节档最魔幻的修罗场。
影片的票房一路狂飙,最终突破了11.55亿。
但令人惊讶的是,豆瓣评分却仅有6.0。
网友们对于特效的评价堪称“蓝精灵”,导演乌尔善更是被观众怼到哽咽。
剧组紧急连夜发声明,试图澄清事实,打脸谣言。
这场争议远比电影本身还要刺激!
从上映开始,《封神2》就仿佛坐上了火箭。
首日票房突破3亿,19天后又冲到11.5亿,稳稳占据春节档的前三名。
然而,观众的反应却两极分化:有人称它为“国产特效天花板”,也有人直言“这一特效看着就像4500块外包的蓝精灵”。
职业与艺术的冲突特别让观众破防的,是殷郊复活后的“三头六臂法相”。
蓝色皮肤搭配三张模糊的面孔,观众瞬间联想到《阿凡达》,有人则调侃其为“发光的蓝莓精”。
紧接着,网上迅速疯传“这特效是外包公司花4500块做的”的谣言。
一时间,舆论哗然,剧组不得不出面反驳。
后期公司魅思映像火速发布声明,称殷郊法相是由好莱坞顶级团队Scanline VFX操刀。
而且,仅制作就花费了18个月,技术更是采用了《权力的游戏》同款!
2月4日的太原路演中,一位女观众果断站出来开炮:“口碑两极分化成这样,导演你自己没点数吗?”
现场瞬间死寂,乌尔善低头认错:“我们能力有限,让大家失望了……”声音甚至开始抖动。
事态并没有因此平息。
次日的广州路演中,乌尔善甚至掏出一封封观众来信,读出批评与建议,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如果第二部没拍好,我对不起大家。”
可没想到,网友们对此却并不买账:“早干嘛去了?
第一部赚的钱都砸哪儿了?”
在压力面前,乌尔善显得格外紧张,也显露出导演与观众间微妙的距离。
然而,当他继续辩解时,情绪的救赎又显得不够有效。
他表示:“殷郊这三张脸有深意!
左边是愤怒,右边是悲哀,中间是庄严,这叫‘心理能量体’!”
他还提到所用“黑科技”:“我们用了体积捕捉技术,比雷震子的建模难十倍!”
观众对此并不买账:“我要看的是热血封神,不是《走近科学》!”
更有人翻旧账:“闻太师的墨麒麟像塑料玩具,雷震子长得像哥布林,这也能叫史诗?”
在这些矛盾与争论中,导演乌尔善的努力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舆论快要崩溃,主演费翔在澳门路演时选择了打情怀牌。
他在长文中写道:“《封神三部曲》砸了十年心血,可能是中国最后一部神话史诗!”
费翔的呐喊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了观众的热情:“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神仙打架!”
但这番话却在网络上迅速遭到了反击。
网友们纷纷指出:“《指环王》剧情紧凑,而《封神2》的谈恋爱戏却比打斗还多!”
特别是姬发与邓婵玉之间的暧昧戏,更是被吐槽为“封神宇宙秒变古偶剧”。
如今最“魔幻”的已经是,《封神3》尚未上映,便已成为“薛定谔的神作”。
乌尔善在这节骨眼上一边承认第二部没有拍好,另一边却疯狂画饼:“第三部全是神仙斗法!
特效难度翻倍!
闻仲大战姜子牙燃到炸!”
甚至自爆猛料:“第三部早就剪完了,求求大家再信我一次!”
然而,观众们的信任早已殆尽。
“第二部特效都崩成渣,第三部怕不是要上PPT?”
这句调侃无疑戳中了诸多草根观众的心声。
更令人沮丧的是,数据屡创新低——票房预测已经从15亿跌至12.75亿。
豆瓣上的一星差评中,所有人都在高喊“快逃”。
纵观全局,《封神2》的尴尬,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大片的一大缩影。
尽管影片投入了最多的资金(传言三部曲成本高达30亿),也请来了最给力的团队(10家国际特效公司),结果观众们最终只记住了“蓝精灵”这一形象。
费翔虽说这是“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可外国影迷看到殷郊的造型时,估计也会误认为是《银河护卫队》中的新角色。
在路演现场,乌尔善一再提醒:“没有观众的支持,闻太师根本回不了朝歌。”
此话虽说令人心酸,却也体现了当前观众的觉醒——我们要的不是感人的苦情戏,而是真正的硬核作品。
如今,所有的压力都已经转嫁给了《封神3》。
它究竟是会成为历史上载入史册的神作,还是沦为资本游戏的炮灰?
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静静等待这个答案的揭晓。
春节档的《封神2》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中国电影日益累积的矛盾与挣扎。
在对技术与艺术之间平衡的追求中,导演与观众之间的沟通越发显得重要。
未来的中国神话电影,又将何去何从?
无论如何,我们期待下一部作品能够站稳观众的心,带来更多超越想象的精彩。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中国的神话史诗注入新的生命力!
文章描述的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如有事件存疑部分,与我们联系后将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