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虾塘菌制剂,定期扩培方法,北部湾,防病从基础做起
在我国的养殖领域中,青虾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养殖对象。青虾主要生长在南方的水域,像北部湾地区就有很好的青虾养殖条件。北部湾有着独特的地形,水域面积广阔,水质类型多样,多为咸淡水,这些条件既适合青虾生长,又蕴含着不少养殖挑战。
青虾是一种体型相对较小,但繁殖能力很强的水产动物。它肉质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这使得它在市场上的价值不容小觑。对于养殖户来说,青虾养殖的前景可观。不过,青虾养殖可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就拿青虾容易生病这一痛点来说吧。在我老家隔壁有个小养殖户,养了青虾后,因为没有做好防病措施,一场病害就让他损失了不少虾。
青虾在这样的养殖环境下,水质对它的影响特别大。这时候菌制剂就非常重要了。菌制剂就像是青虾池塘里的小卫士,可以调节水质,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好菌制剂的定期扩培。不同品种的青虾对菌制剂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在北部湾养殖青虾,就要根据当地的水质和青虾生长情况来调整。
我曾听过网友分享他的经历。他说在他的青虾塘旁边种了些绿植,像水葫芦、芦苇之类的,这些绿植对改善虾塘的小环境也有一定作用。还有那种叫狐尾藻的绿植,它比较耐污,能吸收池塘里多余的养分;金鱼藻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中的溶氧量;菱角这种水上绿植,不仅能调节水质,还能收获果实;再有就是菖蒲了,它有一股特殊的气味,能驱赶一些害虫。这些绿植品种之间的对比很明显,水葫芦繁殖快但是容易泛滥,芦苇长得高,在大风天容易倒伏影响池塘;狐尾藻在低温时生长缓慢;金鱼藻如果没有适当修剪,会抢夺青虾的食物;菖蒲对养殖空间的占用比较大。这就如同不同品种的青虾对养殖环境和菌制剂需求的差异一样。
在北方干冷的养殖环境下,如果想要养殖青虾,就得先解决冬季的越冬问题。不像在北部湾地区的散养青虾,冬季可以直接在水里生存一部分时间。北方的青虾养殖多是在室内的养殖场里,空间相对有限,青虾的养殖密度得控制好。而且北方的青虾养殖在饲料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到当地的食物资源,不能完全照搬南方的养殖模式。像在北方养殖青虾时,就发现有些饲料在低温下不易保存,容易导致青虾生病。
拿我们德州肉牛养殖场张经理的养殖方式来对比一下。张经理在德州肉牛养殖场,在牛舍周围种了好多紫花苜蓿、黑麦草等牧草。他觉得紫花苜蓿营养丰富,对牛的生长发育特别好,可是紫花苜蓿对土壤的肥力要求比较高。黑麦草呢,在北方冬季可以安全过冬,但是产量在春季会下降。这和青虾养殖一样,不同的元素组合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把青虾养殖比作张经理的肉牛养殖,菌制剂就相当于优质的牧草,是关系到青虾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青虾塘菌制剂的定期扩培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在青虾养殖的早期,也就是30天左右的时候,就要开始考虑菌制剂的初步扩培了。这个时候,池塘里的青虾还比较小,水质相对容易调控。我们可以先少量投入一些基础菌种,然后在池塘里的专门区域进行扩培。比如,可以在池塘的一角设置一个小型的扩培池,这个扩培池的面积大概是主养殖塘面积的百分之一左右。在这个扩培池里,要控制好温度、光照和水质等条件。对于北部湾地区的青虾塘,在30天的时候,水温大概在20 - 25摄氏度之间,这个温度比较适合一些有益菌的生长。
扩培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菌种的生长情况。如果发现菌种的生长速度比较慢,可能需要适当补充一些营养物质,像葡萄糖之类的简单碳源。经过大概2个月的时间,扩培的菌液就可以慢慢引入到主养殖塘里了。这个时候要分批次、少量地引入,观察青虾的反应和水质的变化。在引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青虾出现异常游动或者食欲不振等情况,就要暂停引入,检查是不是菌液投放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如1年时间里,菌制剂在池塘里的作用会逐渐体现出来。它可以分解青虾的粪便和残饵,将其转化为可以被水生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我们当地的南方散养青虾的情况中,1年下来,如果没有重视菌制剂的扩培,池塘底部往往会堆积大量淤泥,水质变得浑浊发臭,青虾的生长速度变慢,得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而在北部湾一些管理较好的虾塘,通过定期的菌制剂扩培,青虾生长速度快,虾肉饱满,市场价钱也卖得好。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南北地域差异对青虾养殖菌制剂扩培的影响。南方地区的气温比较高,尤其是在夏季,水温经常会达到30摄氏度以上。在这个时候,菌制剂的扩培速度会比较快,但是也要注意防止有害菌的滋生。比如,有一种叫嗜水气单胞菌的有害菌,在高温高湿的南部环境里,如果在菌制剂扩培过程中不小心被污染,进入到青虾塘里,就会对青虾造成严重危害。而北方地区夏季水温相对低一些,菌制剂的扩培速度就慢一些,扩培周期可能会适当延长。而且北方的养殖季节相对较短,比如3年时间里,在北方要把青虾养好,就要更加合理地安排菌制剂的扩培计划,充分利用有限的养殖时间。
在北部湾的养殖场里,菌制剂的定期扩培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水质特点。北部湾的水有不同的盐度层次,靠近河口的地方盐度较低,越往外海盐度越高。在咸淡水区域养殖青虾时,菌制剂的种类和扩培方法就要有所调整。一些在南方的纯淡水青虾养殖中常用的菌种,在北部湾咸淡水区域可能效果就不太好。比如说,嗜酸乳杆菌在淡水环境下对调节水质、抑制病菌的作用很明显,但是在咸淡水环境下,它的活性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时候就需要寻找更适合咸淡水环境的有益菌,像弧菌拮抗芽孢杆菌。
还有养殖场景的影响。如果是家养少量的青虾,可能不需要像大规模养殖场那样复杂的菌制剂扩培系统。家养青虾可以简单地在鱼缸或者小池子里,利用一些天然的菌源来调节水质。比如说,在鱼缸底部铺上一层河沙,河沙中含有一些本地的有益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水质。但是如果是大规模的养殖场,就需要建立专门的菌制剂扩培车间,严格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扩培。
再拿南方的另一种水产养殖和水葫芦对比一下。在南方的池塘里,除了青虾,还有很多人养殖鱼类。水葫芦对于鱼类养殖的水质调节有一定作用,它在生长旺盛时会覆盖大片水面,减少阳光直射水体,抑制水底藻类生长。但是水葫芦繁殖能力过强,控制不好就会泛滥成灾。这和青虾养殖中菌制剂扩培类似,如果扩培不当,有益菌长多了或者少了,都会影响青虾养殖的效益。
在青虾养殖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基础建设和苗种投放,到中间的养殖管理,再到最后的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和菌制剂扩培息息相关。3年的养殖时间里,前期的规划如果没有做好,比如没有考虑到菌制剂的定期扩培,后期的管理就会非常被动。即使到了收获的时候,青虾的品质也可能因为前期的水质问题而受到影响。
我们养殖青虾,不能只关注青虾本身的养殖技术,像菌制剂这种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对整个养殖生态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也要重视起来。而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环境和养殖条件,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菌制剂的扩培方法。
那么现在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当地的青虾养殖或者其他水产养殖中,有没有遇到过因为水质调节不好而导致养殖失败的例子呢?如果有,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改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