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印象中,牟平这个地方总是与历史的厚重感和传统的朴实风味联系在一起。
不过如果让某个老街坊坐下来,说起过去那些年街头巷尾的小饭店,你会惊讶,那可是充满了不一样的烟火气息。
想象一下,如果回到从前,那些飘香的老店铺和热闹的集市,每个角落里似乎都藏着一个美食故事。
走过牟平的老街巷,仿佛还能嗅到崔家包子的香气。
那家小店曾经是许多人的聚集地,热气腾腾的包子带着点弹牙的口感,总能唤起人们的记忆。
听老街坊讲,那时候街上人来人往,小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队。
可要说到牟平最出名的,非“老石烧肉铺”莫属了。
据说掌柜石元洪用了十几年才打磨出烧肉的独特风味,金黄微焦的表皮、香嫩的肉质,让人想起就直流口水。
很多人都说,那时候那肉可是供不应求,有时候一锅刚出炉,瞬间就抢售一空。
供销社时代与饭店的合作发展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牟平的饮食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那时候的供销社可是本地饮食发展的主力,饮食业逐渐走向合营之路。
你能想象吗?
当时的小饭店纷纷加入合作社,集思广益,共创“合作饭店”。
听说,那些年搞出来的“跃进丸子”、“生产包子”,都曾让很多顾客赞不绝口。
即便今天看来那些名字有些老旧,但在彼时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合作社时代不仅让更多人有了选择,也逐渐改变了整座城镇的饮食习惯。
从东兴饭店到农商饭店:牟平代表菜品的变迁到了七八十年代,牟平的餐饮市场愈发热闹。
东兴饭店、农商饭店等名字如雷贯耳。
东兴饭店的“珍珠加吉鱼”和“霸王别姬”曾是无数食客的心头好,而提到农商饭店,爱海鲜的人则会特别想念“三吃龙虾”那入口的鲜甜。
时代在变,这些饭店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餐馆,还成了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每一道菜都有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游客慕名而来:烧烤与海鲜酒楼的崛起与发展说起牟平近些年的餐饮变化,不得不提烧烤和海鲜。
上世纪90年代末,大街小巷开始出现流动的烧烤摊,“烤肉的滋味”成为了牟平夜幕降临后的一句召唤。
尽管后来因为环保问题被迁到了室内,但那些熟悉的人和味道始终没有消失。
再后来,牟平的海鲜酒楼逐渐成为游客打卡的地方。
特别是养马岛周边,那一条海鲜街,各类新鲜出炉的美味让不少人慕名而来,流连忘返。
结尾:走过牟平的街头小巷,你不难发现,这里的饮食文化正如这座城市本身,拥有着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极具活力的发展力。
从熙熙攘攘的街头小店到合作饭店,再到如今的综合餐饮体系,一直在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人们对美食的热爱。
这些藏在小街里的美食故事,不只是一个个餐馆的创业史,更是一段段关于生活、关于文化的回忆。
或许,下次当你再走进这些老街区,品尝到一份牟平的传统美味时,也能感受到那源源流长的热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