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赚上千亿!打着国货的幌子,骗中国人钱,注意这4个“伪国货”

沧海阅名 2024-10-16 17:42:12

前言

“国潮”火得一塌糊涂,从衣服鞋子到手机家电,仿佛一夜之间,国产品牌就支棱起来了。

咱们也确实是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

但热闹过后,冷静下来想想,这“国货”的标签,背后真就那么纯粹吗?

不少人掏心掏肺地支持“国货”,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苦心维护的“国货之光”,实际上是披着“国货”外衣的外资企业,赚着中国人的钱,肥了外国老板的腰包。

自己成了“冤种”

“金龙鱼”,这个名字是不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多少人从小吃到大,厨房里常年备着它家的油盐酱醋。

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金龙鱼是根正苗红的民族品牌,支持它就是支持国货。

但实际上,金龙鱼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郭鹤年的马来西亚华人,早在70年代,他就已经盯上了中国这块“肥肉”。

金龙鱼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精准的营销策略。

包装设计上,大红色、龙凤图案,满满的中国元素,一下就抓住了国人的眼球;

价格方面,走的是亲民路线,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甚至还请来中国明星代言,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金龙鱼在国人心目中成功树立了“国货”的形象。

但光鲜亮丽的“国货”外衣下,金龙鱼始终是一家外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的利润,最终都流向了国外。

和金龙鱼类似的例子,还有哈尔滨啤酒。

这个诞生于1900年的老品牌,曾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厂之一,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在东北,哈啤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全国市场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然而,在2004年,哈尔滨啤酒将99.66%的股份出售给了百威英博,这个见证了中国啤酒行业百年发展的民族品牌,最终还是沦为了外资的“囊中之物”。

这些年,类似的“国货”品牌收购案层出不穷。

1999年,家喻户晓的调味品品牌“太太乐”,被瑞士雀巢收购了80%的股份,2016年更是彻底变成了外资企业。

成立于1954年的“中华牙膏”,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民族情结,却在1994年被联合利华租用,如今的“中华牙膏”,早已名不副实。

还有2006年被美国公司收购的“双汇火腿肠”,曾经的国民品牌,如今也成了外资在中国“割韭菜”的工具。

这些我们从小用到大,一直以为是“自己人”的品牌,悄无声息地就变了身份,摇身一变成了“洋大人”。

更令人气愤的是,它们还在继续利用“国货”的名头,心安理得地赚着中国人的钱。

别再交“智商税”了

“伪国货”的套路,说白了就是利用信息差,把消费者当成“傻白甜”。

一方面,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国货买单;

另一方面,很多人对“国货”的定义还停留在过去,认为只要品牌名字听起来很“中国”,或者包装上有中国元素,就一定是国货。

但实际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品牌的归属和股权结构都非常复杂,早已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与其盲目相信“国货”标签,不如多花点心思,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

购买产品前,可以先通过官方网站、百科等渠道,了解品牌的背景信息,比如创始人是哪里人、公司注册地在哪、有没有被外资收购等等。

信息透明的时代,想要“扒皮”一个品牌,其实并不难。

很多“伪国货”为了迎合国人的喜好,会在包装设计、品牌故事上下足功夫,刻意营造出一种“民族情怀”。

但我们要明白,“爱国”不应该是被消费主义绑架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某些商家牟取暴利的幌子。

我们要做的,是回归产品本身,关注产品的质量、功能、性价比,而不是被虚无缥缈的情怀所左右。

毕竟,好用才是硬道理,好用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支持真正的国货品牌。

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民族企业,它们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创新突破,用实力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在科技领域,我们有华为、小米、大疆等享誉全球的科技巨头,也有不断涌现的像“科大讯飞”、“寒武纪”这样的科技新星;

在服装领域,我们有“李宁”、“安踏”这样的运动品牌,也有“波司登”、“森马”这样的国民品牌,更有越来越多的原创设计师品牌正在崛起。

这些真正的“国货之光”,才是我们应该支持的对象。

用脚投票,用钱包说话,让那些用心做产品的企业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国货崛起”

“国货”不仅仅是一个标签,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支持国货,不是为了盲目排外,也不是为了跟风炒作,而是希望看到中国品牌能够真正崛起,走向世界。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货崛起”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对于企业来说,要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不断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用实力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尊重。

与其绞尽脑汁玩弄营销套路,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产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理性消费,不盲目追捧,也不妄自菲薄,用实际行动支持那些真正优秀的国货品牌。

“用”是最好的支持,“好”才是最大的底气。

对于政府来说,要为民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发展,让“中国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结语

“国货崛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马拉松”。

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制造”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世界!

信息来源:

南方都市报:被曝检出呕吐毒素!知名啤酒回应称“只卖内地”

中央纪委监察网站:观察 | 跃升最大外资流入国,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0 阅读:158
评论列表
  • 2024-10-18 18:51

    二十年前就不买金龙鱼了,这家伙不老实。怎么到现在还挺着呢[笑着哭]

沧海阅名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