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炮火,谈一谈被妖魔化的责编

影艺独舌 2022-05-27 16:50:03

编剧陈彤老师的一条微博激起了千层浪。

很多朋友私下截图给我,因为我是干这个活的(责编)。其实几年前“十万一集的编剧请五千一月的策划提意见”的热门话题,也有很多人给我转过。我的第一反应是不信这里面的内容,因为说得编剧像责编能关进自家小黑屋的囚犯。

而且都有导演了,导演怎么不跟编剧开会?导演来了意味着筹备了,难道剧本围读也不请编剧参加?编剧一般由制片人邀请,导演会不配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制片人,难道也不加编剧微信,不加入收稿和讨论行列?这位老板何其幸运,拥有这么多不专业的“巧合”?第二反应是林子大了,也许什么鸟都有,更多地可能是一种现象。这些操作,更可能由制片人完成。只有制片人才可能与编剧、导演、老板都单线联系去完成。同时,电影和电视剧必须分开谈,这点稍后再说。第三反应是很多评论都分不清审读(编审)、策划、责编的区别以及工作情况。

尽管专注搬砖的文学部门可能都干,但岗位的区别其实很大。共同点都是围绕内容打转,都可能拿“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是为内部的制片人和外部的创作者做嫁衣。各种奖还是会给制片人,但一般不会想到文学部门。本质上这是名无、钱少、容易内外得罪但又还需高专业水准和一线经验的岗位。没错,“但又”前后是永恒的矛盾。所以,一般情况下老板们永远不会满意文学工种,又总是找不到好责编、好策划。即使认了,最后还是会不满意,因为责编都有一颗做制片人的心。这些年,责编某种程度上已被妖魔化了。我且言归正传,谈一谈这个工种。

编审、策划、责编,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工种在这些影视内容的工种当中,策划、责编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也可以在制片人团队,但评估一般是单独部门或单独岗位,而且不一定在剧本部门。本质上,评估部门应该与文学策划部门分开,形成独立。策划、责编跟制片人一样,都是项目组成员,是干厨师的活,或者说是运动员。

评估是干美食家的活,是内部的项目裁判,存在意义在于做类似于商业评估、财务评估的内容风险评估,是兼顾业务属性和职能属性的“内部第三方”。主裁判肯定是老板,但他还是需要边裁、底线裁判等。在一个老板不能也没有办法亲力亲为的大公司,每个制片人和策划都会力推自己的项目,但能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吗?亏损了谁来买单?制片人、策划、责编都是有限责任,编剧、导演、演员也不会。就算愿意承担,一个公司的资金也永远有限,给谁不给谁?所以,这个部门就有存在的意义,最好是独立的,跟制片人团队、剧本部门都要区隔。如果不是主投主控,老板们可以不要策划不要责编不要制片人,但一定要有商业和内容的双重风险评估。当然,尤其小而美的团队,老板也可以自己把这活都干了。策划、评估那些事:站着说话不腰疼和把人得罪光评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足了,也就是所谓的编审。优秀的编审需要既懂内容,也懂观众,还懂市场。嫌审读的人不够资深不够权威,当然也可以外面请,但这样的人肯定是同行,一般在业务一线任职,会有保密问题,还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问题,所以墙外的花虽然香,但成本和变数特别高。文学策划则属于项目组的成员,尤其不干累活只坐而论道的话,就会专业要求更高。

很多公司会请著名编剧兼职策划,但也有不承担实际责任的问题。而且创作往往是个性的,不同的好编剧大概率个性风格追求不同。所以,成本可能会高,效果却不好说。很多剧本会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请一群专家,一群文学策划,各种提意见,指手画脚。但又各种脱离项目实际,也各种不承担责任。一人说对标这部著名电影,另一人说参考喜闻乐见的人物关系,又一人说可以借鉴国外那个冷门高分片的桥段。都对,就是没法照着来,能照着来也是一个大杂烩、缝合怪。甚至他们彼此之间,意见还会打架,让执行的人包括编剧无所适从。当然也会要市场和受众评估。一般如果只说“我喜欢”“我感动”,大多数最后面对观众的结果都是创作者的自娱自乐。严格来说,这种完全不问观众兴趣、只想作者表达的项目,就不该找商业投资。电影多一点,电视剧因为有平台施压,会少一点。反过来的极端就是,本该只能做参考的大数据代替一切评估的标准。大数据论其实就是唯流量论,但最大的问题是会跟在热点的屁股后面。说到底,影视项目是做两年后的市场。并且,观众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深入调研,创作者就容易自以为是。例如现在看大数据,很可能会得出全国人民都爱戴口罩的表面结论,其实是疫情所迫。其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偶像剧可以谈女性向,但现实主义作品就没法这样谈。当然,最后不管如何广为咨询,都要一个主裁判去取舍。这个踩刹车的岗位必须专业,也必须信任和保护。因为这个岗位很容易内内外外全部得罪光,编剧骂导演骂制片人骂,最后老板骂,落一个商鞅车裂的结果。

韩剧《孤独又灿烂的神-鬼怪》剧本围读会当然,编审们自己也要有分寸感,我的看法是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剧本也不可能什么都好。一个面面俱到但又平庸的剧本,远不如一个基本面过关但能带来惊艳的剧本。所以在基本面和导向没有问题之后,就是多看亮点、少看短板,多留空间、少谈细节,多谈硬伤、少谈艺术,给创作者留空间,审读层面并不是意见特别多特别细甚至也不是给解决方案就好。

不完全属于文学工种的责编:

专注搬砖各种救火经常背锅少有回报责任编辑,顾名思义,就是要与制片人一样承担责任,并以全程跟进并把控内容品质为主要职责,以解决问题为第一要务。比起主要与前期、与创作打交道的文学策划,这个工种没有那么多的阳春白雪,完全是哪里有需要那里搬,就是一颗能上厅堂、又最廉价、还专业要求高的螺丝钉。实际上,没有跟编剧打交道过,没有跟导演主演沟通过专业内容,没有进过组没有盯过后期,不懂宣传、市场和观众,甚至还没有跟过备案审片,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责编。

在一个项目周期中,开始建组拍摄只是“终于怀孕了”,很多人不会去想之前、之后。或者说,大家都想看旭日东升,但不一定想子夜守候。回到当下,就是很多编剧不跟组,就有了“跟组编剧”的署名。很多导演不参与前期,除了自己发起的项目,一般不会参与创意阶段。审片和宣传的环节,更是双双缺席,出现也希望能跟演员一样走红地毯。制片人就算自主策划,也没有日常文学积累的时间,何况很多都是只会组局码盘子的市场型制片人。所以,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编剧走了,导演来了,再送审了,责编很可能是执行层面惟一全程都在的内容人。责编的价值也基于此。整体上要与制片人一起代表投资方把控,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要在创作不同阶段保证不偏离不脱轨,还要在宣传、发行、审片不同层面最大程度地保证创作原意。也许谈故事不如编剧,谈拍摄不如导演,谈市场不如制片人,却是成本最低的内容守望者。好的编剧、导演遇见好的责编,会有非常好的关系。好责编的要求如此之高,也如此之多。

今天会交际,谈编剧;明天善沟通,外谈价格、内走流程;后天懂市场懂观众,写项目文案;大后天讨论剧本;再后面进组跟踪拍摄,上能沟通导演,下能了解美术造型;再往后还能盯剪辑、盯宣传;最后还可能跟进审查环节。然而,责编的项目话语权是最低级别的,收入和奖金也是靠边站,行业评奖会给制片人但不会给责编。所以,真正具备这种能力的内容人才,为什么要去当责编?帮一个“流量”挑剧本都会有更好的待遇和尊重。能坚持下来的,一般是靠热爱和理想。所以,很多人招文学责编总会问一个问题:“你热爱吗”?责编跟完几个项目后,都会长出一颗羡慕并想当制片人的心。没有太复杂的原因,只是对这个行当怀抱热爱和理想,又想有点对得住辛苦和专业要求的收入。能不能以及想不想当编剧是另外一说,文学策划也许会想做编剧,甚至可能是编剧兼职,但责编一般最容易以及最想转型去做的是制片人。脑子里甚至经常蹦出一个想法,制片人能做的我似乎都可以做,制片的事不就找个制片主任即可吗?我可以不喝酒不唱歌不打麻将,只靠内容征服一切。

尤其电视剧也不一定要融资,拿着剧本就可以跑平台定制。当然,其实没那么简单。当然,也可以很简单。能不做责编就别做,让刚毕业的或者没合适工作的专业生去做吧,于是所谓的“十万一集编剧听五千一月责编”的事就发生了,刚入门者指挥资深创作者的故事也发生了。编剧们本质上不是吐槽钱,是觉得责编专业水准有问题,凭什么要听他的?其实怪不了责编,责编就是背大锅而已。问题出在,大家都既希望责编跟编剧导演比专业性,跟制片人比市场意识,但又比项目中任何一个人都廉价。所以,无论编剧、导演,还是制片人、老板们,一般情况下总会说缺好责编,但永远很难招到。招到了也不会满意,满意了还是不舒服,这个人怎么老想做别的?好老板是不是会给文学部门负责人一点股份来解决?不确定,但行业整体这个现状,我不认为有大改变的可能。

所以,从编剧到导演再到制片人,还是可以继续天天吐槽责编、策划。但凡有一点办法,责编都不应该去做编剧。要有避嫌的基本职业操守。如果想做编剧,换个与自己无关的项目一开始就去做。电影和电视剧对于编剧、责编而言全然不同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情况是电影编剧往往需要听命于导演。很多电影编剧走到最后,都会想自己当导演,不懂拍摄就找个联合导演。这是没办法,憋坏了,委屈坏了。

导演是制片人找,受雇于制片人,所以电影项目其实是不太需要一直都在、还有一定话语权的责编。更多的需要是文学策划,最好策划也是外面请,是名编剧还内外好交代。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一个牙医给另外一个牙医看牙病,最后开处方全听导演这个院长的。电视剧是完全不同于电影的行当,本质上是靠前几集的剧本去谈定制单的导向模式。一般市场项目,没有拿到平台单不会开机,也不会真确定导演、主演打定金。这个商业模式决定了项目首先是以剧本为先导,有好的导演、演员可以加分,没有也不担心。

有好剧本平台会帮谈合适的导演,甚至推制作团队,还安排自己的艺人。平台和制作公司一起认可了,导演就很难去推翻剧本方向,不认可,请免谈。当然,拍摄的时候还是会话语权易手,但这个取舍不完全在导演手里,制片人尤其平台的制片人都可以。电视剧编剧走到最后,想当导演的其实没有那么多,跟责编一样想当制片人的更多。例如《北平无战事》,刘和平是编剧兼总制片人,自己定导演、谈演员。

在好莱坞也常而为之,不需要制片人去码盘子,但要写出试播集给平台,平台认可就找导演拍给观众看。编剧拿下订单后就做总制片人,他找的分集编剧、导演都可能不同,但以试播集为标准、并都听这个编剧型制片人的,例如《权力的游戏》中戴维·贝尼奥夫等两位编剧型制片人。烂尾又怎么样?主演不认可又怎么样?不好意思,听人家的,他们既是编剧也是制片人。

因为是一开始跟编剧一起工作,也因为由此拿单来决定市场利润,所以责编在电视剧领域也会跟着更重要起来。两个行当两个搞法,不敢说高下之分,更多是不同商业模式所致。电影有其更纯粹的地方。创作上去掉了平台的决定权,商业上要直接面对观众,但上映前都很难知道观众反馈,所以会把创作的话语权更多交给创作者自己,主要是导演。所以导演不只是比编剧,还可以比演员更能成为舞台上的“红花”。电视剧多了to B的干涉,也更综合更复杂,平台的加入会强迫创作者去想观众,所以电视剧也很难量产文艺片。但是,也会由此更尊重编剧。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编剧要更讲究说故事的艺术,导演更多是镜头或画面的艺术。艺术有不同的类别,但不一定有高下。就导演而言,电影导演去拍剧大多效果不那么好,而电视剧导演去拍电影,因为习惯了成本、观众,习惯了讲故事最重要,虽然可能迎合多、口碑低,但商业回报和票房回报却相对较稳。作为内容工种,编剧和责编某种程度上还是共生体。不需要责编的行当,编剧也不会有话语权。编剧有话语权的,责编也一样会更重要。【文/老邓】

0 阅读:317

影艺独舌

简介:关于影像和艺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