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就两件,一是祭祀,二是打仗。
(2)《论语---学而》上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学生曾子。意思是说,谨慎地对待去世的父母,追念感怀祭祀先祖,民风就会变得厚重淳朴。
(3)《论语---尧曰》上说:“所重:民、食、丧、祭。”
这句话是孔子对应《尚书---尧典》总结出的。意思是说,百姓、粮食、丧事、祭祀,此四者,乃国家行政之大本。
(4)《礼记---中庸》上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孝之至也。”
这句话出自孔子。意思是说,像对待生者一样对待逝者,像礼待活着的人一样礼待死亡的人,是孝的最高境界。
(5)《孟子--离娄下》上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奉养生者不足以算是大事,只有送死才能作为大事。所谓送死,即为父母送终。这就是“当大事”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开始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办学和科考的指定教材就是先秦文化典籍。就是说,考试大纲和具体的考试内容就是朝廷诏令发布的规范典籍文本。隋唐时期是“十三经”,宋元之后是“四书五经”。
“十三经”包括:《尚书》、《周易》、《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四书五经”的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书经》(即《尚书》)、《易经》(即《周易》)、《春秋》(即《春秋左传》)、《礼记》。注意,《大学》和《中庸》就是《礼记》的篇章。
看清楚,上述的《左传》《论语》《礼记》《孟子》,都是办学和科考的指定教科书,而且是重点典籍文本。
就是说,传统文化条件下,只要是读书人,肯定学礼、知礼、懂礼。肯定都会操办丧祭事项。所以文化传承就是读书人的传承。
但现实社会中,高考考的是语数外数理化政史地,传统文化被舍弃,逐步淡出我们的认知世界。所以知礼懂礼的人没了。
必须明白的是,丧祭文化是家庭文化,是家庭稳定、有序、和谐和兴旺的基本手段。没有了丧祭,亲情越来越淡,家庭的意义也就逐渐没了。
一定要清楚,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点。中国人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是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根本。没有这种认识,中华崛起就是一句空话。
为啥现在的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小孩,而且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不需要“家”了。没家没负担,没家没责任,活得更潇洒,活得更自在。那些有权管理国和家的人,这么简单的问题不知道吗?肯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