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崇拜最想成为的人是谁?不是周公,是管仲。按儒家的标准,管仲不算什么高尚纯粹的人,所以孔门弟子经常对管仲嚼舌根,孔子严厉地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很明显,孔子动感情了,话说得很重。
诸葛亮,读书人的楷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代表。在后人的评价中,诸葛亮几乎是完人,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的人。按《三国志》的记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确实成为管仲一样的人。
梁启超,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和屈辱苟且的晚清政府,崇尚变法改革。他曾主编过一本书,叫《中国六大政治家》,包括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张居正。以管仲为榜首,并誉为华夏第一相。
管仲何许人也?许多人不熟悉。但管仲的思想和治国理政的许多做法,即便是现在的我们,也能够时时感受到。
一、我们首先看看管仲的思想对后世直至现在的影响
1、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定位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就是说,人只有粮食充足,丰衣足食,才会懂礼仪,知荣辱。
这是管仲在《管子---牧民》篇中表达的物质与精神关系的重要思想。也是管仲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依据。
人只有首先活着,才能有更高的追求。所以,物质资料生产和拥有永远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按俗话来讲,就是混饱肚子对人来说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用一般生活语言来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喝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要贼子,不要痴儿。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场。为的都是名利,求的都是财货。
(2)法家学说就是以此为起点的
从商鞅到韩非子,所有富国强兵的法家学说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人是逐利的。就是说,任何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以获取物质利益为基准目标的。商鞅变法,核心意义就是让人逐利。大秦统一中国,就是以强大的物质力量为前提的。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儒家学说都是治民的,而法家学说都是治国理政的。明代有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叫《增广贤文》,读后益智,人人都觉得有道理,其根本就是揭示人的逐利本性。
(3)中国的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所谓富起来,即创造并拥有财富。就是说,打破原来的一大二公的平均主义,承认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承认人对物质利益的获取和占有。从而释放人的逐利本性,活跃生产和市场,发展经济与国家。
所谓“白猫黑猫逮到老鼠才是好猫”,所谓“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归根到底,其本质意义就是获取物质利益的认识和能力。
(4)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前提。”其核心意义就是人的逐利需求和逐利本性。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根源就在这里。包括罗素、萨拜因等一批哲学社会学大家,都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经济决定论”,原因也是如此。
近代、现代、当代的经济理论和哲学思想,以及我们现实所奉行的哲学观念和经济政策,与管仲的说法何其相似。说明啥?说明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在原创阶段,就是先进的和符合人性的,就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就是代表世界潮流的,就是持久的和永恒的。
2、关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这也是《管子---牧民》中的著名观点,当然也是管仲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
管仲本人,是最不信礼义廉耻的,也是最不讲礼仪廉耻的。按史料记载,管仲是公子纠的人,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人,管仲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装死才混过去。后公子小白继位齐桓公,任用管仲。管仲背主求荣,是为不忠。管仲家有老母,却长期在外混荡不沾家,是为不孝。管仲当权,杀伐征伐不断,生民涂炭,是为不仁。管仲与鲍叔牙等合伙做生意,自己多分钱财,是为不义。此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心里只有功名利禄,哪里还讲什么礼仪廉耻。
但吊诡的是,管仲在治国理政上,又特别强调甚至鼓吹礼仪廉耻。为啥呢?就是说,人类需要活在善的环境中,而不能像动物一样活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中。所以,人心必须向善。所以,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崇尚和鼓吹善,让人们相信善,践行善。
善的结果是一种稳定、有序、和谐的状态,善的手段就是礼仪建设和荣辱廉耻等精神文化及情感心理建设。
(2)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礼仪之邦,与人为善
这可不是凭嘴说的,而是有典籍文本和制度建制的。这在世界上是独有的。其他任何民族都是没有的。
先秦时期的《仪礼》《礼记》《周礼》,就是礼仪典籍文本。从隋唐开始科举取士,礼仪典籍文本一直是办学和科考的指定教科书,代表和标识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情感塑造。历朝历代,朝廷都发布具体的礼仪制度,诏令全国施行。如《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都是国家层面的规范性文件。
(3)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设计,就是以“人类向善”为终极目标的
不动刀兵,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中国人一直倡导的处事和处世原则。其根本意旨就是与人为善。就是知礼仪,懂廉耻,讲道德,存良心。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大家共命运,同呼吸,一起发展进步。
仁善应该是人的本性,人类需要仁善,否则与动物世界一样,就无所谓人。欧美的人种观念,丛林法则,重利无信,欺凌霸凌,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等等,毫无善意,因此美西方主导世界,对别人来说就是灾难。从长远的观点来说,这种没有仁善的人群,永远不可能最终维系人类世界。
二、我们再看看管仲在经济政治上的一系列理论制度方法措施对后世直至今天的影响
1、平准制度,关注民生
(1)管仲实施了粮食“准平”政策。按《汉书--食货志》的记述:“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就是说,允许民间粮食按市场规则运作,一旦市场出问题,政府动用准平储备,稳定市场,平抑物价。
(2)西汉时期,桑弘羊倡导推动在长安设置平准机构,通过贵时抛售、贱时收购的策略来稳定物价,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打击富商大贾的经济势力。之后各朝代,都普遍使用平准措施管理国家经济。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市几十年不涨,股民损失惨重。有人倡导成立股市平准基金,以稳定市场。
实质上,财政部控制的国家队入市资金,包括证金、汇金、国家公墓基金,以及保险基金、社保基金等,都具有平准基金的性质和功能。
2、尊王攘夷,凝聚民心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都承认并接受中央的领导和指挥。中国人有无与伦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汉文化的国家观念所独有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罕有的。
这种全国一心的文化内核,就源于管仲的”尊王攘夷”的基本精神。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一旦家国有难,国人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共同对外。英国人无论如何也灭不了中国,所以联合列强瓜分中国。日本人不明白中国王权与民心的关系,悍然全面侵华,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一旦发生战争,中国的动员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动员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美西方最为忌惮的。这就是中国历史几千年大一统王朝文化积淀和制度积淀。
3、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国有经济,政府干预市场,完善资源配置,掌管国计民生
这一套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设计和实践操作,早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早期,管仲就已经设计和实施了。而且熟练运用,屡试不爽。
发展生产,鼓励贸易(“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盐铁专营,收归国有(“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利用政府的管理地位,调节市场,完善资源配置。贸易战,金融战,操纵市场等等,管仲都是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