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睿Ultra9285K+Z890超级雕,寄予厚望的它能打赢这场翻身仗吗?

去电脑吧来瓶机 2024-11-01 03:59:16

Intel,这个曾经文明的半导体公司,如今真的见证了什么是傲慢就会固步自封。在经历了13/14代稳定门之后的Intel,把全部精力投向了新的15代,或者说酷睿 Ultra 第2代处理器。毫无疑问,新的处理器做了大量的改进与尝试,那么这些尝试到底会如何呢?真的就如同一些提前泄露的数据一样不堪吗?我觉得未必,这一切都会有转机,那么就此来看看吧。

——英特尔 酷睿 Ultra9 285K

——技嘉 Z890 AROUS MASTER 超级雕

Arrow Lake-S与Z890解读:

Arrow Lake-S可看成Lunar Lake的完整版。整体采用多Tile的设计,分为Compute tile/Soc tile/Graphics tile/Base tile等等。多Tile的设计意味着整颗CPU可以自由的根据需求进行配置修改。有点类似于AMD CCX,只不过Tile相比AMD CCX更密集。

新的Arrow Lake-S采用了新的P核、E核、核显并且集成了NPU。全系CPU仅支持DDR5,不再支持DDR4。集成雷电4控制器,并且扩展了PCIe 5.0的通道数量。就外置规格而言,提升是非常巨大的。

新的英特尔酷睿 Ultra 第2代处理器依旧维持8P+16E的设计,规格上和上一代一致,但是取消了超线程,因此如果想要性能持平,可想而知需要提升多少单核性能了。

P核的提升比较常规,就性能而言,主要优化了预测能力,因此带来了平均9%的IPC提升。性能的提升比较浅薄,主要大幅优化了功耗管理,比如AI能耗管理,16.67MHz超细频率调节等。我想原因不言而喻。

E核的提升就很明显了。因为本身E核就是一颗小核心,所以优化的空间很多,比如更宽的运行向量和更强的指令预测。强化后的E核核心能够获得平均32%整数IPC和55%浮点IPC提升。很明显这种设计优化是针对AI等单指令多数据类型任务优化的。

因为大小核的存在,必然会有任务线程分配的问题。最早的13/14代大小核任务分配需要依赖软件优化,而英特尔酷睿 Ultra 第2代处理器把线程分配硬件化,从硬件指标上对任务进行资源分配。硬件的执行速度毫无疑问肯定比软件快多了,不过具体的效果就要慢慢看了。

酷睿 Ultra 第2代处理器的缓存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P核L2缓存从2MB增加到了3MB,同时36MB的L3改为了整体共享的状态,在面对多核的状态下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

CPU扩展方面,直接提供了20条PCIe 5.0与4条PCIe 4.0。CPU的拆分不再是X8/X8,而是改回了X8/X4/X4,因此在拆分显卡通道的情况下,能有3条5.0 M.2和1条4.0 M.2。同时还标配两个雷电4.0接口。

那么说了那么多,新的CPU到底有哪些规格呢?首发目前只会有U9/U7/U5 3个级别5个型号,依旧保留没有核显的F系列,旗舰的Ultra 9 285K最高频率可以达到5.7GHz,相比于i9-14900K而言低了0.3GHz,不过E核的频率倒是从4.4GHz升到4.6GHz。因此新一代的U9很可能是单核有来有回,多核基本拿下的情况。

CPU的情况说完了,再来看看新的800系列芯片组什么规格。Z890作为满配的家用芯片组,配套24条可用PCIe 4.0,最高5条USB 3.2 20Gbps或10条USB 3.2 10Gbps/5Gbps。

Z890的芯片中配置如图,如果把显卡的X8也拆出来,其他完全做丐化,理论上可用在一块Z890主板上做出3+1(CPU)+0+5(芯片组)个M.2接口,甚至把网卡的拿出来做出10个都行。就规格来说,Z890非常奢华。

B860芯片组的设计就贫穷很多了,不仅DMI缩到了4条DMI,PCIe也减到了14条,所以一般芯片组就只会提供最多3条4.0 M.2。USB3.2 20Gbps也缩减到2条,当然也可以换4条USB3.2 10Gbps,还有2条固定的USB3.2 5Gbps。USB4也强制缩减到1条。

H810芯片组如图,对比AMD B840来说还是很OK的,就只是在USB上吃了点亏,但是有雷电4啊!不过CPU的M.2全都没了,只有芯片组那2条M.2。这么看下来,如果日常用,一个供电规格比较好的H810会是非常高性价比的选择。

外观一览

为了便于分辨好坏,除非标注,其他标注均用绿色表示优点,红色表示缺点。

CPU一览:

本次拿到的Ultra9 285K只有散片,没有华丽的包装,朴实无华。新的LGA1851整体和LGA1700差不多,可以看到背部电容会更偏右一点,这也正好和之前发热偏右一样。背部的电容分布大致就能看出CPU内部的布局。

我们拿一颗LGA1700的CPU做对比,可以看到在尺寸上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LGA1851的盖子更长。

对比一下PCB的厚度,也基本一致。

防呆小耳朵从原来的2+2变成了1+1,应该很难插错了。

主板一览:

本次搭配的主板是技嘉 Z890 AROUS MASTER 超级雕。多年未接触的型号,看看如今进步到了什么程度。

技嘉主板已经好久没有接触了,AROUS MASTER(以下简称超级雕)作为技嘉的旗舰,相比于其他家的产品而言更讲究实用,没有过度包装的装甲,很实在散热和设计,外加BIOS优化,让我对这个牌子有了彻底的改观。

新的LGA1851接口和过去的LGA1700扣具维持一致,所以基本不用担心扣具不兼容的问题。

那么作为旗舰,用8+8Pin是逃不掉的了,13/14代的功耗问题其实也很离谱,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但是新一代的CPU既然是打算往大幅优化功耗的角度去宣传,我觉得完全可以出一些低端单8Pin主板,锁定好功耗也好。

酷睿 Ultra 第2代全系列仅支持DDR5。所以不用期待DDR4了。超级雕的优化插槽专门做了强化加固,告诉你了该插哪个接口。

IO方面,一共提供2个雷电4 40Gbps;4个USB3.2 5Gbps;6个USB3.2 10Gbps;2个USB2.0接口;一个10G网口;带WIFI 7无线网卡。此外还有Q-FLASH PLUS和CLEAR CMOS。雷电4上给散热开了个小口,能稍微优化散热效果。Q-FLASH PLUS是技嘉自己的一键救BIOS功能,可以在BIOS崩溃时无U刷BIOS。

PCI-E方面。第一个PCI-E ×16都来自于CPU,支持PCIe 5.0,第二与第三个则来自芯片组,分别只有PCIe 4.0 ×4和PCIe 4.0 ×1的速率。

存储方面可太富裕了,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5个NVMe+4个SATA,接近CPU的M2A来自CPU,支持PCIe 5.0 ×4。下一层的M2B同样来自CPU,但只有PCIe 4.0 ×4。下面的M2D PCIe 5.0 ×4拆分自CPU的×16,而剩余的2个NVMe则是来自芯片组,支持PCIe 4.0 ×4,所有的5.0都有Gen5的字样区分。说实话,这块主板想做的话,再加2个M.2都不过分,可惜没有。

M.2的散热全部用快拆固定,正好两个支点固定和一个快拆固定,三角设计,整体来说抖动的幅度很小,目前试了几家快拆来看这种设计是好点的。

M.2本身当然也有快拆,一样的弹簧螺丝设计,不过这个固定片是塑料的,底座虽然是金属不怕断裂,但是塑料就很难说了,具体强度就需要未来实测了。不过快拆本身使用感受不错,按下去就能装上,轻轻扣一下就能打开。

当然PCI-E快拆肯定是不会少的,技嘉仍旧采用按钮卡扣式拆卸,中间加了一点槽位,按压的时候能感受到解锁的感觉。不讲究回弹感,而是解锁感。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HDMI没有在前置了,而是后置了。那么为什么了?我本来想着其实可以方便裸奔了。但其实这个HDMI更多是给那些有屏幕的机箱准备的。比如经典的乔思伯D31等。确实,这样的设计真的好用了。不过IO要用HDMI,就只能求显卡了。

其他有特点的地方,我就一一列举吧,首先是Wi-Fi快拆口。这个我想大家都知道的,大家最近都在做。技嘉的是小立牌,卡扣是塑料卡扣,强度还行,但是耐久度要时间考验。

Debug Code和Debug灯在主板右上角,灯色都用黄灯显示。其实还是有区分度会好点。Debug灯在没有开机之前如果有故障会提前亮起,这个设计可以。开机键做了单独的设计,但是重启则是普通的白色按钮。要说简陋也对,毕竟机箱内重启很少。只不过有点紧凑拘谨。

技嘉的板子内存超频都有一手,所以配套了一个内存散热器,可以直接用螺丝固定在主板上,属于是技嘉主板的一种小情趣。接下来那么我们来看看拆解吧。

主板拆解一览:

为了方便辨识一些关键芯片,这里先做框选

红框:供电电路

黄框:上下行芯片组

蓝框:IO等其他芯片

从整体电路来看,总共有22组供电,分为三个部分。红色部分为核心供电。黄色部分和蓝色部分为核显和外围电路。

核心控制器为瑞萨RAA229130,这一颗控制器从Z690开始就一直没有披露具体规格,反正具体参数众说纷纭。有说20相的,有说12相的,反正这里我还是往低的算吧。还是12相3组供电。

核心段MOS为一体设计的瑞萨R2209004,为110A级一体MOS。110A和18组供电,其实没什么好说的,非常够用。核显段降级为瑞萨ISL99380,为80A级的一体MOS,两组设计。SOC外围供电则是交给安森美NCP81526C,这两颗也是少有的没有资料的MOS。不过外围也不是很需要强供电的电路,还好。

内存供电我发现大家基本不上心。直接都用上了尼克森这种很老的供电了,大概是DDR5真的不需要什么大供电吧。

Z890芯片组,编号SRPEZ,发热量不大,所以散热不需要太大。比AMD的两颗B650强。

网卡方面,有线网卡是Marvell AQC113 万兆网卡,支持X1/X2/X4的通道,无线网卡采用Intel BE200网卡。声卡方面则是传统ALC1220+ESS E6911EQ。

被动散热主要就两大块,一个供电散热和芯片组散热,一个M.2散热。因为发热量不是很大,所以也不需要很复杂的设计,尤其是雷电4集成CPU,也没有需要给雷电4芯片单独的散热。

基本性能评测

测试平台:

CPU:Intel Core Ultra 9 285K

基准内存:光威 龙武 24GB×2 DDR5 6400 C32

游戏内存:宏碁 掠夺者 16GB×2 DDR5 8000 C38

主显卡:技嘉 RTX 4070 Ti GAMING OC

主硬盘:达墨 水瓶座 2TB

散热:龙神 三代 360

电源:鑫谷 MU-1000G ATX3.0 全模组 1000W

系统版本:Windows 11 24H2

主测试BIOS版本:F9c

环境温度:23℃

基准内存为光威M-die DDR5 24G×2 6400 C32。

游戏内存为宏碁掠夺者 DDR5 16G×2 8000 C38。

显卡为技嘉 RTX 4070 Ti GAMING OC。

电源为鑫谷MU-1000G 1000W,支持ATX3.0。

CPU性能对比(常规):

目前最新版的CPU-Z 2.11已经可以基本识别Ultra 9 285K的信息,只不过分频识别还不太行,所以再等等更新吧。

CPU-Z跑分

我们把AI的前后家都拿出来做对比,以Ryzen 9 9950X作为基准对比。来看看整体的性能表现。从测试结果来看,Ultra 9 285K相比于i9-14900K而言单核性能有胜有负,但是多核基本可以做到碾压。这也得益于E核的性能提升。对比AMD这边毫无疑问都可以做到大幅的压制。唯一就是没有AVX-512,所以没有对比。

AIDA64 内存与GPGPU跑分

AIDA64跑分对比,BIOS虽然是F7,但其实F9b也测试过,成绩差不多就只保留了F7的截图了。Intel的带宽利用率一直很高,所以6400频率的利用率基本可以达到96%。不过延迟不是很理想,这主要也是因为Intel Tile设计,对比CCX来说优化还是不够,只能慢慢进步吧。

Ultra 9 285K的L2速度比i9-14900K低了不少,而L3因为改为共享设计,速度又高了不少。当然这个速度一般也和设计有关,仅供参考。

GPGPU跑分,显卡亮机卡不用在意。Ultra 9 285K对比i9-14900K大幅提升了整数浮点性能。不过其他普通运算因为没有超线程,只能老老实实吃亏了。

压缩跑分

压缩性能上的表现,没有了超线程,可谓是明显不如。没办法,这是纯纯吃整体性能的应用。

CPU渲染跑分

7000系AMD因为没有R2024的成绩所以为空。其他都可以横向对比。可以看到POY-RAY多核渲染的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毕竟POY-RAY有明显的AVX2优化。而Cinebench初期是SSE,后期偏AVX。所以早期版本的CR多核分数偏低,后期就渐渐变高了。不过多核啊,因为频率降低怎么都偏低了。Blender跑就偏综合,所以表现就不如AMD了。

CrossMark:

CrossMark的表现就还好了。不过因为CM的测试会有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横向对比就不展示了。

CPU性能对比(游戏):

在游戏性能我们直接用有CPU性能基准的测试进行对比。

由于Tile的存在,延迟问题会大幅削弱游戏性能。对比i9-14900K肯定是变差了。但是对比AMD来说低分辨率的游戏可能还是劣势,但是高分辨率就会好点,毕竟分辨率提高了对带宽的利用率就会提高,这一直是Intel的优势。

功耗与温度

13/14代的功耗问题让新的酷睿 Ultra 第2代功耗表现非常谨慎。可以说整个CPU的性能优化都在往PL2=250W的方向靠,不到万不得已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限制。所以烤鸡的表现同样如此。

使用OCCT Power烤鸡,对CPU与核显进行同时烤鸡25分钟。主板记录最高功耗为231.33W,温度记录不超过80度。

此时记录的频率P核频率大约为4700MHz,E核频率4300MHz。按照250W的频率水平来看,损失了可能接近5%-10%的性能。当然前提是应用会占据整个CPU功耗。

此时钳表记录电压为11.91V,电流为20.26A。算下来是241.29W,折算下来主板的损耗只有10W?其实算上一些误差,还真有可能,因为110A*18组给一个不到250W的CPU供电,一相只有0.5W上下还真有可能。

所以就算散热没有那么大规模的情况下,温度也只有50-60度上下,这问题,没什么好说的,绰绰有余。

芯片组这边的温度我也测了一下,不到50度,对比AMD表现OK。

全部解锁后的性能表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让酷睿 Ultra 第2代的性能完全解锁,到底表现会如何呢?通过使用技嘉自带的Gigabyte PerfDrive,把功耗释放改成GBT Default MAX Performance,我们得到了一颗能耗完全解放的Ultra 9 285K。

以CR23为例,全解锁后的多核性能直接增长到了43003,对比之下提升了5%。

而CR15这种SSE运算的老东西,更是直接从6211提升到了6711,增幅达到8%。

那么有没有完全没有提升的应用呢,那些没有跑满功耗的自然就是了,比如CPU-Z AVX2。

那么全解锁功耗的Ultra9会有多疯狂呢?

可以看到额外增加了180W,用接近78%的功耗增加换来约5%的性能增加,而且很多时候可能还没什么提升,我觉得是没什么必要了。

内存低延迟优化

BIOS版本取多次测试,此T771为带AI优化的测试BIOS,功能将在后续开放

一直以来技嘉都有一套自带的内存带宽优化和延迟优化的功能。在过去几代主板里延迟优化的表现还不错。那么在继续延迟优化的Ultra 200S上表现如何呢。

那么在默认仅开启延迟带宽优化的情况下,Ultra 9 285K的延迟降低到86.1ns,读取速度直接突破100GB/s,已经基本接近100%的带宽利用率了。

那么实测直接选用内存最敏感的7z解压缩测试。可以看到解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压缩直接从164GIPS到185GIPS,提升还是挺明显的。

AI.SNATCH AI超频优化可能?

其实在X870主板里面,内存已经实现了AI自动超频,我给一张X870的图给大家看看。

可以看到这颗R9-9950X,虽然内存频率只有5000MHz,但是内存控制器的频率直接干到了2500MHz,什么意思呢?如果内存支持,也许此时的内存频率就不是5000MHz,而是分频1:4后的10000MHz了!这个功能很有意思,而且其实目前也在Z890上有体现。

不过目前没有完全放开AI超频的支持,但是可以快速通过预设参数,对内存一键超频。比如基准内存正好就是海力士24G的内存,所以直接选择就可以点亮。

不过这套预设参数相对来说还比较保守,6400的基准内存用8000的时序直接干到110ns的延迟,还是开启了带宽延迟优化的状态。不过速度提升非常明显,直接到了120.74GB/s。

满血后的Ultra 9游戏表现如何?

那么问题来了,解锁了功耗,开启了内存带宽延迟优化,甚至内存专门用上8000频率的Ultra9最终表现会如何呢?这里选择一些带CPU基准测试游戏进行测试,至于帧数的总体表现?说实话,显卡和内存的因素往往更大。

分别测试MSAA默认,MSAA RT,DLSS,和DLSS RT。用过去i9-14900K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Ultra 9 285K主要会在没有RT的情况下领先。

赛博朋克:2077的表现就很受限于RT了,本来RT表现就稍逊,开启DLSS之后更加差了。

黑马楼同样作为RT系列游戏,表现也是还好。没办法,硬伤,看看Intel后续如何优化内存性能吧。

总结

所以说翻身仗打出来了吗?如果对比自己的CPU来看,至少在过去最大的问题有了极好的优化。而办公性能可以说提升合理,但是实际的游戏性能,受限于新的Tile设计,优化之路还有很长。好在这个东西对手家也在做,所以优化难度并不会太大。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打逆风局,别人喷我就要找优点,别人赞我就要找缺点,当然只对非国产。所以我反倒是希望新的Ultra 第2代能够好好接着优化CPU性能,争取把游戏的表现和AMD一样通过BIOS不断优化解决。一家独大后果就是屠龙者变成恶龙,所以英特尔继续加油啊!

0 阅读:0

去电脑吧来瓶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