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大战”:AI场景落地仍在等待答案

壹零社科技宅 2024-11-27 04:37:42

如果盘点最近科技圈最受关注的产品,AI眼镜一定有一席之地。

前有三星牵手谷歌Gemini 大模型敲定AI智能眼镜项目的方案,后有小度AI眼镜高调亮相,小米也传出正与歌尔股份合作筹备新一代AI眼镜的消息,并将“全面对标Meta Ray-Ban”。苹果公司则在内部启动代号为“阿特拉斯”(Atlas)的AI眼镜项目,并已开始着手智能眼镜的市场调研。让人不由感慨,Meta 联合雷朋推出的Ray-Ban Meta glasses发售不到半年销量即超百万副的成绩,的确令同行艳羡。

科创公司引领风向后,其他行业也开始从需求端入局,据路透社报道,亚马逊也正在研发一款智能眼镜,旨在帮助快递员进行路线导航,优化包裹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

厂商们扎堆涌入新赛道,让AI眼镜概念股在二级市场大受青睐,自今年9月底开始,已连续上涨三个月。这场酝酿已久的“百镜大战”终于拉开帷幕,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如此声势浩大的场景似乎有些眼熟,像极了ChatGPT爆火后掀起的“百模大战”。

不过比起技术层面的突破,应用阶段的摸索更需要耐心和经验试错。是群雄逐鹿还是充当分母?营销噱头积累赛道声量的同时,也放大了选手们的踌躇。AI硬件毕竟是个拼供应链和大模型能力的苦战,厂商们在“all in”与试探性出手之间的战略摇摆,似乎也映照出目前AI场景落地的尴尬处境。

01

大模型的“救心丸”?

AI的终端应用曾是大模型爆火时最引人关注的话题,如今,外部声浪退去后,爬坡阶段的阵痛也逐渐显露。

期待已久的落地元年,始终未能等到爆款应用,饶是巨头厂商也难掩失落,而没有生态支撑的一众独角兽企业,命运则更显风雨飘摇。

AI眼镜的探索,像是一道曙光。

11月20日,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现场,业内谈论AI大模型落地硬件的选择时,眼镜是被频繁提及的方向。

根据《2024—2030全球及中国AI智能眼镜行业研究及十五五规划分析报告》数据,AI眼镜作为智能眼镜的细分市场,其整体市场规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加上在AR和VR微型显示器领域的优势地位,其AI眼镜市场规模同样具有显著的增长潜力。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AI眼镜销量为51万副,而 Ray-Ban Meta等产品的成功推出更是加速了AI眼镜市场的增长。特别是随着“AI+眼镜”模式的普及和AR/VR技术的融合应用,AI眼镜有望成为下一个消费电子市场的热点。

02

AI眼镜的优势是什么?

作为概念最为火热的一款智能眼镜,AI眼镜的设计主要包括AI语音的人机交互、蓝牙耳机、智能识别、拍照摄影等功能,比起需要单独操作的手机,AI眼镜可以在人机交互环节更加方便且隐蔽。身处户外,能够在不影响智能互动的前提下解放双手,是许多消费者梦寐以求的事情,甚至对一些户外工种而言,是直接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

想象一下,当你走在陌生的街道,对周边环境一无所知,通过语音直接唤起内置的AI语音助手,就可获得通往目的地路线,也能通过询问识别出身旁不认识的建筑,看到美丽的景色想要记录下来,可以轻触镜架或语音指挥,眼镜的摄像头就能记录第一视角的画面,遇到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想要交流,也能在眼镜的翻译功能帮助下实现实时沟通。曾经特工电影里拍摄的主角“一副墨镜走天下”的场景正在变为现实,它最大的意义并非简单的硬件设备升级,而是创新了人机交互的新范式。

AI眼镜可以提供许多应用信息

智能眼镜这个旧概念需要AI大模型的热度加持,也需要AI功能集成来升级产品,而大模型又将智能眼镜看作端侧AI场景落地的“探路石”,可谓双向奔赴。因此无论是从AI角度侧重硬件落地,还是以AR角度拓展AI功能,某种意义上都算是殊途同归。也正是因此,面对承载着大模型领域诸多期许的AI眼镜,厂商们才如此热情。

03

堵点即赛点

然而,虽然这对AI端侧落地是极有价值的探索,但想要真正走通仍将面临很多困难。AR眼镜厂商雷鸟创新联合创始人张昊晨曾在采访中指出,“Ray-Ban Meta的成功,本质是传统眼镜的成功,AI在这一代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事实上,如果没有足够有吸引力的AI功能集成,AI眼镜很容易被轻量级AR眼镜所取代,但受制于端云协同、组件成本、续航等问题,“AI+”的势能其实很难被完全释放出来。

目前市面上已发布的AI眼镜产品,多数以音频功能为主,可提供语音交互、播报、翻译等功能,但在摄像方面仍有很大局限。根据海外一些科技博主的试用反馈,即便是走在前列的Ray-Ban Meta,在第一人称拍摄功能上的表现也略显机械。

关键在于静态拍摄与运动场景拍摄所面临的难度不是一个量级,但AI眼镜随时佩戴的全场景应用迫使厂商们不得不解决帧率较低的问题。从目前自媒体的旺盛需求来看,解放双手的拍摄工具有望成为AI眼镜最大的卖点。

除此之外,续航问题也是一大技术关卡,在了解消费者需求和意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续航”是最频繁被提及的关键词,一位使用Ray-Ban Meta的科技爱好者坦言,“虽然使用体验不错,但因为续航问题,我只能买两副交替使用。”数据显示,该款眼镜的单次续航在4小时左右,大概75分钟才能充满。

当然,在硬件表现趋于同质化的背景下,最能弯道超车的还是与软件生态的互联互通。Ray-Ban Meta突破销量的关键之一就是能够便捷接入 Instagram、Message等主流平台的视频直播、视频通话,还能将拍到的照片直接发布到Meta的自有平台上。

从国内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来看,想要提高市场渗透率,接入常用的主流媒体平台,以及社交通信应用是基础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这场角逐变成了大公司的游戏,对国内厂商而言,走到最后,其实比拼的还是生态层面的实力。

另外,与获取环境信息的便捷相对应,AI眼镜涉及的隐私泄露风险也比其他终端设备更为复杂,这是厂商们要面临的常态化挑战。此前两名哈佛学生在直播中展示佩戴Ray-Ban Meta智能眼镜,稍加一些技术改动,就能通过查找公共数据库,获取随机识别到的陌生人的身份信息。过程不过短短数秒,并且能做到十分隐蔽,这意味着若被侵犯隐私,人们维权也更为困难。

哈佛学生在直播中展示的识别画面

堵点即赛点,在AI眼镜爆发前夜,摸着前人经验过河能够更快抢占领先身位,不过从目前亮出的武器来看,谈论这些似乎为时尚早。毕竟,厂商们才刚刚落座这场新赛季的宴请,堆叠筹码、大浪淘沙的残酷场面还未一一展开。

0 阅读:0
壹零社科技宅

壹零社科技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