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面的为《德经》。
今天的第三十七章,是《道经》的最后一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是无为的。所谓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规律,不加以人为的干涉。
换言之:不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办事情,是违背自然无为的。
所以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客观世界本来的面目。
所谓“无不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得合道;只要合道,不去做都不对。
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道的规则呢,一方面让我们做事的时候,要不违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对于合乎自然规律的事情,我们也要去做。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婴儿该断奶的时候,很多家长心疼孩子哭闹,一直拖着不给孩子断奶,这就是违反自然规律嘛。
同时,孩子该学习走路的时候,很多家长怕孩子跌倒,不让孩子走路,这也是不对的。
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违反自然规律去做事,是错的;知道了自然规律但不去做,这也是错的。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则,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
这里的“自化”,指的就是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正常发展。
“自化”,就是不一刀切。事物要健康发展,就要按照自然规律去变化。
这就好比一个单位的考核,每个部门的职能不一样,制定的考核标准也不能一刀切。
将销售业绩用来考核后勤部门,那后勤部门只能造假,弄一些可以提高成绩的东西,最后搞的天下大乱。
这就是五个指头不一样齐的道理。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当自我化育的过程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的真朴去镇住它。用道的真朴去镇住它以后,就不会起贪欲了。
《道德经》中的欲,都是多余的欲,即贪欲。
“无名之朴”当中,“无名”指的是“道”,而“朴”则形容“道”的真朴原始之性。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道的本来特性。
人,不可能没有念头。
我们常说要告诫自己,用什么告诫呢?就是无名之朴,或者说是:告诫自己学习道那样,顺其自然。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起贪欲之心,没有贪欲的欲念,天下就归于安定了。
正是因为有了贪欲,才会有执念,才会无法平静,一切也就变的不再安定。
这一章中,老子更多的是在告诫统治者、领导者,不要有贪欲,要让大家自化。
对于我们个人来讲,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所谓见怪不怪,这其实是修道人的一种境界。
万物自我发展,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能够包容一切怪异的人、怪异的事,这样的思想距离道就很近了。
因为他们都做到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用户10xxx60
不是真懂,就不要乱说,还拿考核说无为。考核是无为吗?
专怼网谍
无为的“为”字读四声,这是读懂道德经的一把钥匙。。
真理永远在探索的路上哈哈
见怪不怪,是修道人的一种境界 你在修什么道?垃圾道?见怪不怪,那么见好就怪?无耻致极
大地
道恒…
大地
不欲以情…,情是性的外衍,欲是情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