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辅被里下河的河工,从水里救了上来,有人时刻惦记着他,知道他是好人,连忙要来一碗清水,想要让他好受一些,而有人则把这碗清水泼在了他的脸上,认为他就是罪魁祸首,最终是于振甲带走了他。
皇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元凶总算找到了
明珠:找到靳辅,离找到元凶就不远了
于振甲奏书上去之后,皇帝很兴奋,因为王光裕的死,让这个案子失去了线索,靳辅活下来,意味着柳暗花明。他脱口而出“元凶找到了”,明珠却连忙纠正了他。
明珠为什么如此笃定靳辅不是元凶,原因很简单,他管着吏部,每年负责考核官员。靳辅为官二十年,走到从二品巡抚的位置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珠心底是有数的。何况他就算不知道靳辅,却很知道王光裕。
他之所以纠正皇帝,一是真心想要保一保靳辅这位忠臣,其次也是想顺水推舟,让索额图吃一次大亏。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脱口而出的话,换来的却是皇帝意味深长的一眼。
在皇帝的心中,这一刻默默给靳辅打上了“明党”的标签。多年以后,靳辅因为种种原因卷入了党争,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
皇帝让明珠找一个得力的人,即行押解入京,明珠派去了自己自己府上的师爷紧盯着,同时命令于振甲负责押送。
于振甲是个油盐不进的人,负责这种差事最合适不过,他这一路仕途,从七品到五品,又从五品到七品,起起落落好几次,明珠多半都是清楚的。
贪官要用,清官也要用,都是清官,有些人可以用,有些人不可用,有些人能大用,有些人只能小用。抛开操守,明珠在吏部这个位置上的能力,真的是没得说。
懂得治民理财,又知人善任,还是大阿哥的亲舅舅,还有一个好儿子,或许从一开始,比起索额图,皇帝就更担心明珠势大。
这些明珠都没有想到,他更没有想到自己伸出援手,靳辅不但没有感恩戴德,反而拒绝了自己。
我是安徽巡抚靳辅,奉圣上之命,把我押解进京明正典刑,我为官二十年,深知黄河应该大修,我要将此书呈现给皇上
被救活过来的靳辅,看着里下河的泽国,和那些失去家园亲人的百姓,心中有愧无颜面对,早已心存死志。所以他不愿意为自己喊冤,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妻儿,唯一的念头,就是黄河一定要大治,所以一路读书,想要把陈潢和他的书,都献给皇帝。
靳辅也没有想到,自己这样的想法,没有让陈潢感动,他反而是见鬼了一样,目光闪躲扭头就走,还让靳辅把他的书扔掉,那些不过是二十岁之前的胡言乱语。
我要治河,就要做大禹和李冰这样的人物,以倾国之才为我所用,万人之手为我所驱,呼吸之际天地变色,顿足之时黄河改道,做个寄人篱下的帮闲,我没兴趣
很明显陈潢就是拒绝靳辅而已,他不想自己被一个戴罪之人推荐,如果真的只是书中内容过时,他如今有更加深刻的见解,完全可以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屋外暴雨闲着也是闲着,让靳辅在御前更好的推荐他。但是他没有,一句话也不愿意多说。
都说陈潢性情耿直,恃才傲物,不适合做官,这是很多观众在最后对他下场的惋惜,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论恃才傲物,三人中最甚的其实是高士奇,自以为可以戏弄天下所有人。看看这个时期的陈潢,跟着高士奇耳濡目染,多少是懂得一些“神头鬼面”,待在徐乾学身旁,也懂得捧花轿子,虽然都不擅长,却也说明他并不完全是个一根筋。
可惜他遇到的伯乐是靳辅,靳辅做了二十年的官,也做到了一省巡抚的位置,到头来发现索然无趣,什么都没有留下,还辜负了许多人,功名利禄都是假的,大丈夫当为则为,治理黄河才是他该有抱负理想。
一个差点死在洪水里,又差点被皇帝砍头的人,很多事情都看开了,都不在乎了,只剩下问心无愧。他懂陈潢的才华,也对陈潢的脾性过于纵容。
如果陈潢没有跟随靳辅,而是跟随高士奇,在高士奇的“教育”下慢慢往上走。或者哪怕是跟着徐乾学,多坐几年冷板凳,和汤斌这样的士大夫群体多亲近,多受一些庙堂毒打,懂得一些做事情的方法,多年以后再一展治河抱负,他或许会有更好的结局。
遇上靳辅是陈潢的幸运,但也是他的不幸。幸运在于,活在一个学成文武艺,只能货与帝王家的封建时代,他遇到了一个毕生知己,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找到了更加崇高的目标,避免了许多年的蹉跎。
而不幸在于,正如他自己在破庙里说的那样,读书不做官,人家拿你当怪物,那个时代容不下他这样的人,落得凄凉收场。
(影视剧内容不等同于真实历史,以上情节解读和人物分析,仅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