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国人仗着装备好、火力强,以为很容易就能拿下。
可没想到,苏联人硬是靠着城市里的楼房、街道和下水道,跟德军打起了巷战。
就拿一个著名的“粮食筒仓”来说。
德军想拿下这么个不起眼的建筑,硬是打了整整两个月!
这一仗,可真是给苏联人上了一课:原来城市也能当堡垒用。
超级大的“斯大林格勒”冷战时,苏联觉得北约肯定会打过来,而且很可能会从黑海上岸,一路打到工业重地顿巴斯。
要知道,顿巴斯可不是一般的地方。
那里的工厂、矿场多得很,要是被北约占了,那可就伤筋动骨了。
于是苏联人打起了算盘:
既然城市能打仗,就把整个顿巴斯地区都建成一个超级大的“斯大林格勒”!
你看马里乌波尔这座城市,地下都挖了几十公里的地道和防空洞。
城里的工厂看着是造钢铁的。
其实都是按军事要求建的,墙壁又厚又结实,窗户设计得跟枪眼似的。
一旦打起仗来,分分钟就能变成碉堡。
哈尔科夫的设计更有意思。
这座城市修了城墙,不是古代那种砖头垒的。
而是用混凝土做的掩体,挖的反坦克沟,还有地下通道。
就连马路都是精心设计的——平时跑汽车,打起仗来一堆水泥墩子一放,立马变成防线。
可以说是让每个城市都成了一座“小斯大林格勒”。
说到底,这些布置都反映了一个事实:
苏联对北约的戒心特别重。
所以,整个乌克兰东部,基本上都被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要塞,城市之间还能互相支援。
真要打起来,准能让敌人吃不了兜着走。
对苏联来说,每建一座工厂,修一条街道,都要考虑“万一打仗怎么办”。
这种想法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苏联解体。
算计百密一疏如果北约从西边打过来。
那第一个碰到的,就是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这对“双子城”。
苏联的军事规划师们,可真是煞费苦心。
把这两座城市打造成了堡垒。
为什么叫它们双子城?
因为这两座城市紧挨着,就像一对双胞胎,共同守顿巴斯地区的西大门。
这两座城市的防御工事有多厉害:
主要建筑都经过特殊加固。
克拉马托尔斯克的新马什工厂,就建有地下掩体。
就算是重型火炮打上去,也未必能打穿。
斯拉维扬斯克的盐矿,也被改造成了地下军事基地,地下通道四通八达,总长度超过200公里。
两座城市之间形成防御体系。
城市的重要路口设计路障槽。
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一旦有事,半小时之内就能竖起混凝土墙。
城市外围,还布置了预制装配式火力点。
可以说是把“城市即堡垒”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但有意思的是,在双子城后面的红军村(克拉斯内·利曼)反而显得有点“软”。
按理说,作为一个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这里应该也要修建很多防御工事。
但实际情况是,这里的防御设施相对简单。
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苏联军方认为:
只要双子城能顶住,红军村就不会有危险。
他们可能觉得,与其在后勤基地上花大价钱修防御工事,不如把资源都用在前线的双子城上。
再说了,后勤基地主要是用来存储和运输,修太多堡垒影响效率。
但这个决定,现在看来确实留下了隐患。
红军村作为补给枢纽,连接着铁路、公路等多条交通线,战略位置很重要。
如果这里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个顿巴斯地区的后勤补给。
正门很结实,但后院的围墙却不够高。
防线不能有明显的强弱差异,否则敌人很容易就找到突破口。
现在,俄军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
与其硬啃双子城这块“硬骨头”。
不如,从防御相对薄弱的红军村下手。
现代战争中,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同样重要,有时候甚至比前线工事更关键。
这个教训,恐怕是当年的苏联军事规划师们始料未及的。
现代巷战,三维立体战传统的巷战战术,就是端着AK突击步枪,扔着手榴弹往前冲。
这在二战时确实很管用。
但在顿巴斯的城市战斗中,这种打法反而成了送死。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栋楼的防御体系:
乌军在地下室安装了贴地射击的机枪火力点。
这些机枪架设得很低,几乎是贴着地面射击。
当俄军士兵闯入大楼时,他们一般习惯性地警惕正面和上方的威胁,很少注意脚下。
这时候,地下室的机枪突然开火,对付没有防备的进攻者特别有效。
乌军在楼梯上布置了专门的手榴弹投掷手。
这些士兵占据了有利地形——他们在上面,可以轻松地往下扔手榴弹。
而冲上来的俄军士兵,却处于很不利的位置。
不仅要应对从上方滚落的手榴弹,还要小心楼道里的伏击。
走廊墙壁上开了很多不起眼的小窗口。
这些小窗口成了绝佳的火力点。
乌军可以通过这些窗口观察俄军动向,而且可以随时打冷枪。
更厉害的是,乌军还在走廊里设置了各种诱饵爆炸物。
比如看似普通的包裹或者废弃物品,一旦俄军士兵触碰就会引爆。
整个作战过程,就像是一个“夹心饼干”:
当俄军小分队冲进大楼后,他们马上就会遭到上下夹击。
上面有手榴弹砸下来,下面有机枪扫射,前后左右都可能有狙击手在伺机而动。
而乌军,则可以利用楼内的多个楼梯自由移动,非常灵活。
现代巷战,不再是简单的你冲我打,而是变成了一场“三维立体战”。
每一栋楼都像是一个小型要塞。
城市战中的经典战术俄军在库拉霍沃的战术,有点像这个游戏的反向版——不是等地鼠钻出来打,而是主动在地下挖洞找地鼠。
这种打法,还真让人想起了解放军在城市战中的经典战术。
具体来说,这种作战方式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火力压制。
火力小组用重机枪、迫击炮等武器,对准敌人可能的火力点猛轰。
这样做不是为了消灭敌人,主要是让敌人抬不起头来。
第二步是爆破小组上场。
这才是重头戏!
爆破组不走正门,不爬楼梯,而是直接用炸药在墙上炸出一个大洞。
遇到顽固的火力点,更简单 - 直接一个大号炸药包扔过去,根本不跟你近身肉搏。
第三步,突击组趁机冲进去占领阵地。
等爆破组炸开通道后,突击组就从这些非常规路线冲进去。
敌人肯定想不到会有人从墙壁里冒出来,往往来不及反应就被拿下了。
这种打法最厉害的地方是,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敌人在楼梯口设置火力点?
没关系,我们从墙上打个洞过去。
街道上有狙击手?
没问题,我们在楼房之间打通地下通道。
与其硬碰硬,不如让炸药开路。
TM-62反坦克地雷的威力。
这种地雷本来是用来炸坦克的。
装药量有7-8公斤TNT当量,能在钢板上打出一个直径1米的大洞。
现在被俄军第51集团军第110旅的爆破手们“改行”用来炸楼房,效果出奇地好。
战斗中,乌军在一栋楼房里设置了防御工事。
按传统打法,俄军要一层层清理,可能要打上好几个小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但是第110旅用了不一样的战术:
火力小组架设重机枪和迫击炮,对准所有窗户和可疑的火力点猛轰。
这时候乌军被迫龟缩在掩体里,不敢露头。
趁这个机会,3-4名爆破手悄悄摸到楼房周围,在建筑物的承重墙和关键支撑点上,放置TM-62地雷。
楼内的乌军被爆炸震得七荤八素。
有的当场昏迷,有的失去方向感,根本无力反抗。
这时候俄军步兵才冲进去收拾残局。
看似暴力,其实很聪明。
因为现代城市战中,防守方总是占优势,他们熟悉地形,准备充分。
但如果你改变游戏规则,不按套路出牌,反而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这种打法也有缺点:
第一、耗费大量炸药;
第二、可能造成建筑物整体坍塌的风险。
但在战场上,显然还是保护自己士兵的生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