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第一季——百年回眸“海龟”的力量”

姚姚看文化 2024-06-15 22:44:56

1912年的民国之初,

老南昌市民老徐的曾祖剪掉辫子后,

在章江门下吃完了炒粉没事干,

打个赤膊,肩膀上搭条毛巾,散步到了民德路的江西督军府(现在的新东方怡景大酒店),突然惊奇的发现,衙门口的石狮旁换成了两挺黑乎乎的机关枪。

而去年,武昌起义爆发前,还是抚台衙门的这里,为了威慑革命党人,巡抚大人是特意放了两尊红衣大炮。

可红衣大炮没能吓唬住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决心,

但这两挺机关枪却让新上任的江西督军“李烈钧”迅速“摆平了”南昌混乱的局面。

“一首歌还未唱完,就有人冲到台上抢话筒”。

刚刚恢复共和的江西,

短短半年竟换了四任“都督”。

首任都督是李烈钧的老师,

曾任江西武备学堂总教习的“吴介璋”。

虽然江西革命新军大都出自其门下,

但他为人敦厚,又不是江西老俵,驾驭不了新生政权的复杂局面;

第二任都督“彭程万”本就不想当这个差事,

无奈身边“粉丝”刻了一个孙中山的假私章伪造了任命书,把他推向历史的舞台中央。

史称“刻个假私章当了都督”。

第三任原为九江都督的“马毓宝”,

类似于武昌起义“桌子底下抬出个黎元洪”。

江西铁血共和的首义是在九江,幕后领导者其实是后来的国民党大佬林森、吴铁城。

第四任武宁人李烈钧能坐稳位置,

一是他的革命资历声名远扬;

二是他从小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性格刚烈,有如他的名字;

三就是他的杀伐决断。

民国初年,南昌有许多“洪江会”会党成员,

自认为对革命有功,台上台下,飞扬跋扈,“到处抢话筒”。

李烈钧上任后乱世用重典,

借公开大会的时机,突然把几个会党的头目拎出,宣布罪状后,当场用他从安徽督军任上带回江西,仅有的两挺机关枪扫射枪毙。

那时的人见过大炮,却从未见过机关枪这种神奇的武器。仅有两挺半“歪把子”的李烈钧却敢号称自己成立了机枪营,无法无天的帮会首领,终于被震慑住了。

后人戏言,李烈钧“用两挺机关抢当上了都督”。

回顾江西100多年的教育发展,第一个出场的主角,个人首推李烈钧。倒不完全因为李烈钧在民国时期“爆的大名”,而是认为他虽出身行伍,却实乃学霸,也是民国江西第一代“海龟”,更是孵化了一批后世江西大海龟的巨海龟。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江西,

宋明时期人才辈出,

江西曾以白鹿洞、鹅湖、叠山、豫章等“985”书院排名全国第一,

但现在只有南昌大学这个“211”。

宋代“天下进士半江西”;

明代出了18位宰辅,号称“朝仕半江西”。

历史也是有有包袱的,

千年沉重,导致百年落后

科举大省的江西在近代便是如此。

当其他省份热心洋务时,

江西人却仍然热衷于捐监,

有好事者估算,太平天国后全国捐监的人数为533303人,江西省为57828人,占全国总数的11%,除八旗子弟区外,江西省位居第一,为此花掉的银子约为6216.5万两。

尽管清政府多次诏令各省兴办新式学堂,江西仍无一所,历史的惯性下,江西人对传统的科举考试仍抱有幻想,西学难以传入。

以致多年后陈布雷曾如此评价江西人:

勤苦有余而发育不足,质朴有余而进取不足,

守分有余而自强不足,礼让有余而微少勇气,

诚笃有余而欠缺蓬勃慷慨的热情。

江西人自然听得不舒服,但看到了问题。

守旧风气使得江西留学运动起步较晚。

近代江西本省官费留学生的派遣迟至1904年,发端严重滞后。

江西最早的海龟是被尊称为“康小姐”的康爱德,他比南昌几代人都熟知的“王阿婆”资格还老,

属于“天山童姥”

她也是我国第一个留美女学生。

出身在九江的康爱德人生经历十分传奇。由于她家里上面还有五个姐姐,请了算命先生说只要有她在,家里就不可能有男孩,父母于是送给邻家做童养媳,但邻家也请了个二百五的算命先生,说她“命犯天狗”,拒不接收,结果又被父母送给了基督教“美以美会”的传教士。

算命的、传教的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也开创了江西海龟的历史。

康爱德先是上了九江美国基督教会办的“儒励女子中学”——这也是江西近代最早的女子中学。后来考取了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密歇根大学医学院。

1899年,康爱德还代表中国参加了世界妇女大会。她后来在南昌开办了卫理公会南昌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的前身)。

至今省人民医院院史还认她为“祖奶奶”。

非常“八卦”的是,因梁启超在报上极力宣扬了她这位江西的康小姐后,《老残游记》的作者,清末著名作家刘鹗竟不顾年龄的差距,请托梁启超为自己做媒。康小姐终身未嫁,

自然也把“男嘉宾刘鹗面前的灯灭了”。

1899年熊垓和李盛衔考取湖北官费赴日留学,是江西留学的发端。

1902年陈衡恪、陈寅恪兄弟两人求学日本,

此后徐秀钧、蔡绍南等自费赴日留学。

陈寅恪当下大热,专家精英都崇拜的一塌糊涂,自不用多说。

他的哥哥陈衡恪也叫陈师曾,1922年发表了《文人画之价值》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四大标准:“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后世美术界常用此四大标准评价画家。

老徐认为江西画坛“十老”之一的陶博吾就非常符合这个标准。

徐秀钧后来还去英国留学,是最初的江西民国银行的行长,也做过民国总统徐世昌的幕僚,

后因反对袁世凯被害。

蔡绍南是最早的同盟会会员,

1906年12月4日,他领导了同盟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起义虽失败,但对辛亥革命日后成功,影响极其深远。

扯了半天,终于轮到主角李烈钧出场。

1904年,科举制度废除的前一年,江西武备学堂选送李烈钧、余鹤松、胡谦、欧阳武4人至日本振武学校,这是江西官费留学的正式开端。

翻看历史,江西首批这“四大金刚海龟”都是民国军政要人。

清末武举人出身的欧阳武也做过江西的都督,也是民国著名的“江西八老”之一,建国后还做了江西省的副省长。

胡谦是黄埔军校第一任的教育长,北伐东征时期就是军长。

余鹤松只可惜一念之差,终老乡间。

而我们的主角李烈钧在1902年,年方20岁,就以武宁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武备学堂,深受校长吴介璋喜爱。选送日本留学李烈钧也是第一名的成绩。堪称学霸。

“协和先生上马能武,下马能文,诚不可多得之当代儒将,这也是孙中山对李烈钧的评价。

李烈钧是个真正的革命党。辛亥革命,他是重要的参与者;二次革命、护国战争,他是重要的领导者,现代中国,打着革命旗号转身成为军阀的野心家多如过江之鲫,李烈钧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那个动荡时代少见的有资格当军阀却耻于那样做的人。

1946年2 月李烈钧终因病重而逝。

国民党为李烈钧举行了国葬,

由蒋介石亲自主持追悼会。

蒋首先是尊其地位,

二是感恩:李烈钧当年与许崇智在孙中山面前极力推荐蒋介石做黄埔军校的校长。

李烈钧作为江西第一批海龟的“因”,

结出了日后江西教育的“果”。

李烈钧曾多次演说,阐述对教育的看法。

他说:“余以为国家之兴衰存亡,纯视教育之成绩为定”,“夫国家之强弱,视于人才之多寡;人才之多寡,视乎学校之多寡为断,是以教育为立国之本。”

他不像别的政客,嘴上一套,做又是另一套,

尽搞“纸牌屋”。

在李烈钧督赣期间,

他初步规定财政预算的37%为教育之用。

1912年留日生符鼎升担任江西教育司司长,主持全省教育行政事务。

在李烈钧的支持下,出现了一个江西办学的高潮。各县小学遂骤然增加,从1911年全省共有新式小学八十所左右,迅速发展到三千多所。是为江西新学教育发展最顺利之时期。

黄炎培在《考察本国教育笔记》一文中夸赞:“一入赣境,便觉教育稍稍有活气,学校虽不多,尚不至全县无一校。学款虽不多,尚不至尽数提充他用。尤其是“江西省城模范初等高等小学亦有令余神往者”。

在高等教育上,为“造就人才,储为国用”。

1912年,他在江西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筹措10万银元,亲自主持了江西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考选官费留学生。其中选拔了20名优秀学生,派赴日本和欧美国家留学,他这此举,对民国江西教育意义非凡,影响深远。此后江西先后派选了102名学生分赴日本和欧美留学。

在这些学生中,

陈寅恪——成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陈是几度留学);

杨杏佛——是近代杰出的政治人物;

胡先骕——后来成为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也是民国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

徐宝璜——公认为中国新闻学界的开山始祖;

饶毓泰——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界的泰斗。

当然江西近代还有许多留学生

是通过在外省读大学后被选派出国留学的。

“你是心远中学的学生吗”。

日后成为中国植物界的老祖宗,

年少的胡先骕被问得摸不清头脑。不知道面试的江西督军李烈钧问话的意思。

得到胡先骕肯定的答复,李烈钧十分好奇,又有点疑虑,这批考取的学子近半来自“心远中学”。选派留学生也是他们的校长,当时的省文事局局长熊育钖大力提议的。

李烈钧决定亲自面试这20名学生。

0 阅读:0
姚姚看文化

姚姚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