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误解孩子,倾听方法不对是主要成因,同理心倾听才是“良方”

敖爸聊教育 2021-04-17 21:00:27

前段时间,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我正带着孩子在小区广场前玩耍散步,忽然背后不远处传来一阵高分贝的声音,转头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位母亲正在狠狠地训斥着孩子。

事情缘由到底如何?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被妈妈严厉批评?我们作为旁观者都不得而知,但我通过观察发现了一种情况,只要孩子刚要张口说话,常常是一句话都还没有说完,就被母亲的连珠炮话语给“轰”了回去。做母亲的,当生气的时候是连孩子的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耐心去听完。做孩子的,在可能被父母误解的情况下,那更是在内心感到委屈和不安。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一路哭哭啼啼地跟在母亲的身后离开了这“伤心之地”。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只不过很多是发生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调查研究发现,九成以上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都没耐心听完孩子的话,就急着按照自己的理解,迫不及待地表露态度或者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多半还会对孩子加以严词训斥。结果是经常出现父母误解了孩子的现象发生,导致孩子感到特别地委屈和愤怒,这势必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01 “优越感倾听”是父母误解孩子的根源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种现象呢?这主要是因为父母用错了倾听的方法,他们开启的是“优越感倾听”模式。

什么是“优越感倾听”?就是父母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地带着一种优越感。有为数不少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人生阅历都要比孩子丰富,因此,也就想当然地就认为孩子说的话自己都懂。

在这种心理预设下,父母很自然就听不进去孩子说的话,随时有可能打断孩子的话,在未了解事情全貌的情况下,就武断地凭想象替孩子下结论,对孩子施以主观上的评判和教育,此时误解孩子自然在所难免。

有的父母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跟孩子聊天,孩子没话说;问孩子问题,孩子也不爱回答。产生这种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大都和父母采用了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有关,比如父母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经常打断孩子的说话,一味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孩子就会对这样的沟通逐渐失去兴趣,当然就变成了父母眼中的不爱说话的样子。

02 “同理心倾听”是解决沟通问题的“良方”

和大人相比,孩子是弱势方,如果遇到自己的观点还来不及表达就硬生生被打断、被误解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孩子此时在心里该是有多憋屈啊。

当这样的次数多了之后,孩子跟父母的沟通之门就会逐渐关闭,变得再也不愿意和父母谈心事了。

世界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曾经提出了一个“同理心倾听”的概念,也就是带着同理心去倾听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的看法,能够引起倾听对象的共鸣。

虽然“同理心倾听”最初是用于职场人士的沟通,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同样可以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能够极大改善类似父母误解孩子之类的沟通不畅的问题。

03 运用“同理心倾听”要把握这四个要点

父母在运用“同理心倾听”方法时,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要点:

第一,倾听中眼睛要聚精会神地看着孩子

在倾听中,父母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然后用耳朵专注地听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诚意和一种被重视的感觉,这种美好感觉还能带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反过来也能促使孩子更加信任父母。

第二,适时地重复孩子说的话

这种操作方式简单易行,只要觉得合适,父母就可以重复孩子说的某一句话,比如可以选择在中途、在结束的时候,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确实是在认真倾听他说的话。

第三,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说的话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中,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道理很简单,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孩子的表达。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是怎么想的?”等等。

第四,全程要保持态度温和、语气平稳

为保证倾听的效果,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中,要全程保持态度温和、语气平稳。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有效“消除紧张的心理。

结语

父母误解孩子是亲子沟通中的一个常见问题,父母倾听方法不对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教育实践证明,“同理心倾听”方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0 阅读:7
敖爸聊教育

敖爸聊教育

专注0-15岁亲子教育,有效解决父母教育困惑和养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