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批学生毕业离校,曾承载近万学子青春的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这所由南开大学与天津滨海新区政府于2004年联合创办的独立学院,在经历了21年的发展后,以“停止招生—终止办学—并入南开大学”的路径完成了使命。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2004年,为响应教育部推动独立学院建设的号召,南开大学与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政府合作,以“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共建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院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初期录取分数线稳定在本科线以上30分左右,成为天津民办本科教育的代表。
学院曾以“共享南开师资”为特色,母体高校的教授定期授课,实验室资源互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2015年前后,其与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大学滨海研究院共同构成滨海新区高等教育“三驾马车”。
2020年5月,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限期完成转设。南开大学迅速响应,在《“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稳妥推动滨海学院转设,共建南开大学滨海校区”。同年,滨海新区政府与南开大学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将滨海学院校区纳入南开大学“一校三区”布局。

2021年停止本科招生,启动校区设施升级改造;2024年,学校完成全部学生毕业,教师团队分流至南开大学或其他高校;2025年,该校将正式挂牌南开大学滨海校区,开启研究生教育与科研新使命。
原校址将改造为南开大学滨海校区,重点布局新工科与交叉学科,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计划2026年启动招生。
根据教育部规定,学生毕业证与学位证均按入学时校名颁发。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即使校区转为“985”分部,原有学生学历仍属独立学院体系,与新政校区无直接关联。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毕业生学历的合法性与社会认可度保持不变。
尽管学籍身份不变,但南开大学已启动校友体系整合。校友可申请加入南开大学校友会,共享母体高校的学术讲座、就业推荐资源。

学院转设后,其历史被纳入南开大学校史叙事,毕业生在求职中可强调“母校校区”背景,尤其在京津冀地区,雇主对“南开系”标签的认可度可能带来隐性优势。
对学子而言,母校的消失或许带有遗憾,但转设背后的资源升级与身份重构,亦为他们的未来增添了新的可能性。正如一位毕业生所言:“我们曾是独立学院的末代学生,但也成了双一流校区的首批见证者。
博大沉雄
可笑至极,天津这几年是一年不如一年[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