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大量读书:DeepSeek给出的读书方法真是太绝了!
亦乔读书娱乐
2025-03-16 03:18:13
后台回复“读书”,领66本经典电子书
你好呀,我是亦乔~
前几天,我从央企辞职了。
辞职时,很多同事都劝我:快40了,成年人别冲动,现在这个环境找工作太难了……
正因为已经快40了,所以才决定从此只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读书+写作,并以此为生。
怎么读书呢?
我问DeepSeek读书方法,没想到它几秒钟就给出了答案,说实话,我还挺认可的,有些方法是我正在使用的。
所以,今天结合我自己的实践,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
一、明确读书的动机
裸辞后,我终于有大把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但读书时总是感觉效率低下。
后来,我意识到,读书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动机。
当你为了为了提升自我(技能、知识类):
我最近想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时候,需要深度阅读。
我会做好读书笔记或者思维导图,一边读,一边去实践,验证自己是不是真的读明白了。
当你为了纯粹消遣(小说、散文):
有时候,我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小说。
这类书我会随心所欲地读,读完后写一篇或者多篇书评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上。
当你为了解决问题(工具书、指南):
辞职后,我想好好管理自己的时间,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于是,我找了这一系列的主题书单,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二、高效的读书流程
很多人读书,就像走马观花,读完就忘。
其实,读书也需要一个科学的流程。
DeepSeek建议,读书时可以按照“预读—精读—输出”的顺序进行。
预读(10分钟):
在正式读书之前,先快速浏览书的封面、目录和前言。
比如,我拿到《人生十二法则》时,先看目录,发现里面有“战胜内心的批评家”这一章,正好是我感兴趣的,于是重点标记下来。
精读(30分钟):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认真阅读。
这时候,可以放慢速度,仔细思考书中的观点,甚至可以做些笔记。
比如读《人生十二法则》时,我会把作者提到的“生活的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源自你的无知”抄下来,反复琢磨。
输出(20分钟):
读完之后,不要急着放下书。
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你刚刚读到的内容,或者写一篇短文。
比如,我读完《人生十二法则》后,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分享给朋友,也发在了自己的小号上。
这样才能验证我是不是真的读懂了,以教带学,就是最好的验证方式。
三、快速阅读的技巧
有的书,不需要从头读到尾。
有时候,快速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同时也能获取关键信息。
扫读法:
用手指或者笔尖引导视线,快速浏览文字,重点关注标题、小标题和关键词。
比如,我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用扫读法先找到“积极主动”这一章,重点阅读,其他部分则快速浏览。
跳读法:
如果你对某个部分不感兴趣,或者觉得它对你帮助不大,可以直接跳过。
比如,有些书里有大量的案例分析,但我觉得那些案例和我的生活不太相关,就会直接跳过,专注于理论部分。
四、深度阅读的方法
对于一些重要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改变我们思维方式的书,深度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主题阅读: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比如“个人成长”或“历史”,然后找几本相关的书进行对比阅读。
比如,我最近想深入了解“时间管理”,就买了《番茄工作法》《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和《如何度过每天的24小时》三本书,对比着读,发现它们各有侧重,收获颇丰。
反复阅读:
对于那些特别有价值的书,不要只读一遍。
比如《瓦尔登湖》,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读一遍,每次都能发现新的感悟。
五、读书的小技巧
利用碎片时间:
上下班的路上、等公交的时候,都可以用来读书。
哪怕只有10分钟,也能读完一章。
比如,我煮汤时,都会站在旁边看书。
建立读书笔记库:
用笔记软件记录你的读书心得,方便以后查阅。
比如,我用浮墨来整理读书笔记,把每本书的重点内容、感悟都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回顾。
不要贪多:
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读完一本书,真正理解并应用其中的知识,比读10本浮皮潦草的书更有价值。
比如,我读完《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后,尝试按照书里的方法调整自己的时间管理,生活变得充实又轻松。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完,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写在最后
家莫言曾说:“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为什么要多多阅读?
只是为了以后不想在碌碌无为中周而复始,不愿在柴米油盐的计较中磨灭希望。而读书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价值的捷径。”
38岁裸辞,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重生。
读书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也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如果你也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那就从今天开始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