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咏独秀峰》
明·袁崇焕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
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袁崇焕死得有多惨烈?
据说,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后金最忌惮的对手、明朝猛将袁崇焕被五花大绑拉到菜市口,崇祯皇帝判其死刑,交由刽子手执行千刀万剐的凌迟极刑。
现场出现了可怕一幕,重演了一千年前南梁百姓将侯景分而食之的情景,原来围观的百姓除了欢呼朝廷处死袁崇焕之外,还从刽子手争抢从他身上割下的每一片肉。
抢不到的直接贿赂刽子手,将抢来和购买的肉生吃或扔地上踩踏,甚至连肠子都被抢购一空。
从执行到结束历时三天,袁崇焕被刽子手割了3543刀,到了最后,袁崇焕只剩下一副骨架。
一代忠良,竟落得如此下场,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然而,袁崇焕的悲壮之死,却并未被历史遗忘。他的忠诚与勇敢,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后人铭记他的功绩,传颂他的事迹,将他视为民族英雄的象征。
袁崇焕的死,是悲壮的,是惨烈的,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是永恒的。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袁崇焕的名字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焕的名字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02
不管袁崇焕死的冤不冤,还是咎由自取。但是,他当年回桂的时候就表明了心迹,誓做一名独立卓越的人。
他曾到过桂林,在参观完独秀峰的时候,写下了一首《咏独秀峰》。
这首诗借独秀峰之独特景致,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壮志豪情与不屈意志。
有关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在公元1606年,袁崇焕到桂林应乡试时所作;
第二种说法是在公元1627年,其时,袁崇焕被魏忠贤排挤,请假回乡探亲时,经桂林,借游咏独秀峰,以志自己磊落人格和忠君报国撑持危局的丹心正气。
按照诗词意境,第二种比较符合。
03
“玉笋瑶簪”,以美玉与仙簪作比,形象地描绘了独秀峰挺拔如笋、秀美绝伦之姿。
“兹山独出群”,则强调了此峰在群山之中独树一帜,犹如英雄豪杰,超凡脱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南天撑一柱”,此句气势磅礴,将独秀峰比作支撑南天的一根巨柱,既展现了其雄伟壮观,又暗喻了诗人坚守信念、勇于担当的精神。
“其上有青云”,则象征着自己追求高远理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袁崇焕一生忠勇无畏,虽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初心,矢志不渝。此诗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独秀峰的奇绝景致,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与追求。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看到那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英雄形象,正屹立在独秀峰之巅,傲视苍穹,矢志不渝地追寻着心中的青云之志。苍穹,矢志不渝地追寻着心中的青云之志。
04
他的勇气让人钦佩!只是他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落得个如此下场。
袁崇焕也算是个大器晚成之人。他廿三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到第五次才考上,赐予同进士出身,开始了官宦之路。
此时已经是满清崛起的时期,辽沈重镇广宁失守,让其走到了历史的前端。并且由一名文臣,变为了一员武将。
这也是明朝的一个特点了。不过他并没有像他的前辈们那样功成名就。却最后落得个千刀万剐的下场,可叹!
05
不过,袁崇焕这首《咏独秀峰》诗,也表明心迹,人生志向至死不渝何其壮哉。
在袁崇焕那铿锵有力的笔触下,《咏独秀峰》不仅是对自然奇观的颂歌,更是他内心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写照。
诗中,独秀峰傲然挺立于万壑之间,风雨侵蚀不倒,云雾缭绕更显其高洁,这不正是袁崇焕自己忠贞不渝、勇于担当的真实写照吗?
他借峰言志,誓要以这孤峰之姿,抵挡世间万难,守护家国安宁。即便前路漫漫,荆棘遍布,那份“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情,却如峰顶之光,照亮了他的征途,也激励着后来者。袁崇焕深知,人生之路,不在于平顺安逸,而在于能否在逆境中坚守本心,矢志前行。
岁月流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袁崇焕的身影虽已远去,但那份“人生志向至死不渝”的精神,却如同独秀峰一般,屹立不倒,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心中的灯塔。他们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咏独秀峰”,用行动诠释着忠诚与担当,让这份精神跨越时空,生生不息。
而今,当再次吟诵这首《咏独秀峰》,不仅是对袁崇焕个人的缅怀,更是对那份永恒不灭的精神力量的致敬。在人生的旅途中,愿我们都能如独秀峰般,无论风雨如何,都能傲然挺立,矢志不渝,成就一番壮丽的事业。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