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21年5月《情书》国内复映时。
对于我来说,写影评是有禁区的。有些电影太过于神圣,一直无法触碰,《情书》便是如此。
当我了解到很多年轻人对《情书》一无所知,却对同时代的《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数家珍时,我很不解。
为什么同为经典的它们却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度?
《情书》的复映似乎也只唤醒了老一代观众的热情。年轻人们习惯了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都市爱情故事,对岩井俊二节奏温吞的《情书》不再感冒,反映了两代人截然不同的爱情观,说起来也是一件蛮唏嘘的事情。
所以,我还是想写点儿什么,说说老古董们那些被时光所遗忘的感受。
当我们谈论《情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颜值
26年前,我们惊艳于柏原崇的花样美颜,陶醉于酒井美纪的纯美气质,祝福少年成名的他们前途无量;
26年后,他们与我们一样容颜老去,也和我们一样趋于沉寂。
直到这时我们才明白,时间就像一场大雪,盖住了所有曾经惊鸿一瞥的绝美,只留下不加修饰的质朴。
那是一种名为“白色”的美,也叫做“中山美穗”。
当我们谈论《情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剧本
26年前,当我们第一次看影片时,都会被撞脸的“中山美穗”与同名的“藤井树”搞得云里雾里。但当影片结束时,我们仍会对其叙事结构倾心。
原以为故事会追溯渡边博子与藤井树、秋叶茂的三角关系,直到结尾那一分钟我们才赫然发现,故事自始至终是关于藤井树与藤井树的。
26年后,我们看过太多模仿《情书》叙事结构的电影,比如《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回到爱开始的地方》。
它们都试图以当前浓墨重彩的一个故事,去掩盖另一条时间线里的某个被遗忘的故事。这个故事淡淡的,像一片雪花落下后转瞬融化,却又永恒定格在那一刻。
类似的故事里,我还记住了另一个,《海角七号》。
但,心目中,《情书》无法超越,永远……
因为它是我之于纯爱电影的初恋。
当我们谈论《情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3、初恋
26年前,我们也许正在经历人生中的初恋。所谓当局者迷,意思就是你即便正好看到《情书》,也并不太明白它的意义。
26年后,很多人通过漫长时间堆积起来的思绪,终于明白了“初恋”二字的刻骨铭心。
有人这样写到:
我喜欢你,
在所有时候。
……
也喜欢有些人,
在她(他)们像你的时候。
于是我们明白了渡边博子嫉妒心的由来,因为我们也曾这样嫉妒过别人,又或是为他人所嫉妒。
初恋就像那页借书卡,载着你的名字,与记忆中的脸庞,许多年来一直深藏于图书馆的某个角落,一旦被忆起,便会瞬间迸发出温暖的光。
当我们谈论《情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4、暗恋
《情书》之后,再无暗恋。
是因为它过于美丽,后人难仿。
26年前,我们也许正暗恋着某人,像《情书》里的藤井树一样羞于开口。
《情书》告诉我们:
勇敢一点,写下她(他)的名字,画下她(他)的脸庞;
再勇敢一点,和她(他)说出第一句话;
再再勇敢一点,直视她(他)的眼神;
再再再勇敢一点,说出心里话……
现实是,即便看了《情书》18遍,我们却仍然没能勇敢起来。
暗恋就像那门前的信箱,不会开口,紧锁着秘密。
26年后,我们变得侃侃而谈,哪怕面对一千人的场合也毫不怯场。
然而直面某些人时,我们仍然会不知所措、词不达意。
于是,木讷的人并没有学会圆滑,而是继续沉默并暗恋着……
不追求结果的暗恋,只是单纯无邪的倾慕,是不是迂腐而陈旧,根本不可能存在?
它仿佛变成了一种信仰,有人笃信,有人却觉得荒唐。
然而,理解“暗恋”的含义变成了一种修行,一次正念。
我们渐渐明白,暗恋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美好。
不说出口,是因为害羞,也是因为善良。
当我们谈论《情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5、告别
26年前,我们不太关注渡边博子与藤井树、秋叶茂这条故事线,因为丰川悦司猥琐如苏永康的长相很不招人待见。
少年不知愁滋味,那时的我们根本不会理解渡边博子的痛苦与心结。
26年后,我们开始羡慕那一片雪原,能够站于其上喊出“你好吗?我很好!”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勇敢。
有些人,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雪原,没有机会喊出;
另一些人,一辈子隐忍着伤痕,早已麻木,偶尔被触碰,钻心般的疼;
更多人,无力也万般不舍得喊出。
告别就像是普鲁斯特写下大部头的《追忆似水年华》,需要长久的时间与巨大的心力,却也是内心驱动自然而然的过程。写下它,并享受过程中的悲伤与快乐。
告别也是,需要长久的时间与巨大的心力,去告别,并享受过程中的悲伤与快乐。
26年前与26年后观看《情书》,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
就像片中藤井树镜像般回望渡边博子,恍恍惚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又仿佛看见的是过去的自己……
《情书》很私人化,不同人不同时间看,都会触及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痛点。
本想重温当年为之流泪的爱情,却因突然看懂人生而湿着眼眶离去。
我断断续续用了3天的碎片时间拼凑出这样一篇随笔,期间伴随着沉重的无力感与淡淡的喜悦。
我想这也正是《情书》带给我们的情绪感受,无力与喜悦的交织。
生活,不就是这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