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赖清德召开安全高层会议,并在会后提出17项措施应对“大陆威胁”,随后遭到国台办的从列批评和严厉警告。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大陆的批评和警告,赖清德到底害不害怕?
一、赖清德为何很硬气?
转移内部矛盾赖清德提出的“17项措施”中,包括恢复军事审判制度、清查台湾民众大陆证件使用、管控艺人对陆表态等。这些动作被马英九基金会批评为“转移台积电外迁质疑”,本质是通过制造“大陆威胁”转移民众对经济衰退、产业空心化的不满。例如,台积电赴美设厂导致岛内“护岛神山流失”争议持续发酵,赖当局急需新议题转移焦点。
迎合美国战略需求特朗普近期对台政策反复,既威胁对台芯片产业加征关税,又通过解冻对台军援释放错误信号。赖清德此时高调“反中”,实为向美递交“投名状”,试图以军事预算(计划增至GDP的3%)、半导体产业链绑定等方式换取美国支持。
二、大陆警告的三重威慑
法理的威慑国台办明确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历史和法理事实”,直接否定赖清德所谓“两岸互不隶属”的“台独”说法。这种表述将赖的言论定性为“分裂国家”行为,为后续法律行动铺垫。
军事的威慑“断然措施”四字是大陆对“台独”最严厉的警告。结合解放军在美军舰过航台海时“32架次军机越过中线”的应对,大陆已展示随时反制的能力。赖清德推动恢复军事审判、扩编防务预算等动作,反证其深知军事对抗毫无胜算。
经济与社会的威慑大陆持续扩大惠台政策与“台独”清单的“温差效应”,使岛内观光业者、台商等群体公开反对赖清德政策。台湾旅游业者直言“与过去的白色恐怖无异”,反映赖当局“抗中保台”口号正失去民意基础。
三、赖清德到底怕不怕?
政治出现了焦虑赖清德一方面鼓吹“强化国际合作”,另一方面紧急管控艺人表态,暴露其既想倚外谋独又惧怕大陆文化影响力的矛盾心态。台湾学者用“不作不死”评价其政策,岛内舆论压力加剧。
战略空间被压缩了美国对赖清德“激进台独”态度暧昧,虽删除“不支持台独”表述,却也担忧其引发台海冲突。这种“战略模糊”使赖无法获得明确保护承诺,正如洪秀柱所言:“特朗普装疯,赖清德却像真疯了”。
四、玩火者必自焚!
从李登辉“两国论”到陈水扁“公投制宪”,历次“台独”挑衅均以失败告终。赖清德宣称“台湾1624年开启全球化”的殖民史观,更暴露了他“数典忘祖”的本质。大陆“反独促统”工具箱日益完善,既有《反分裂国家法》兜底,又有RCEP等经济杠杆,台当局任何分裂行径都将加速统一进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赖清德的“强硬”本质是色厉内荏。面对大陆坚如磐石的统一意志,其所谓“17项措施”不过是困兽之斗。历史终将证明,逆流而动者必被时代抛弃。
亿万镑
开战之日就是赖清德千刀万剐之时,对抗14亿中国人下场会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