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母”谷建芬:晚年丧夫丧女,那英孙楠让年迈的她老有所依

从雪谈娱乐 2025-02-03 21:08:42

在中国音乐史上,谷建芬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这个生于日本,长于中国的音乐家,可有着毋庸置疑的成就。

不仅个人音乐成就巨大,她精心培养的弟子们更是中国乐坛的大将。

那英、毛阿敏都是她的爱徒,将她的音乐理念进行了进一步延展。

坚强是她人生最为重要的注脚,但是似乎还穿插一些坎坷的底色。

成长于新中国的艺术家,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呢?

从小与音乐为伴

很多人都知道谷建芬有过在日本生活的经历。

这种成长的背景或者说家庭的背景,自然让她有过艰难的时刻。

但她在出生于日本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年代动荡,一家人在日本讨生活。

在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命运都是跟着时代流动的,个人根本无法做主。

直到1941年,父母带着她返回中国,她才知道原来这里才是“家”。

在日本生活的六年时间里,她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的很好。

父亲努力的工作着,在动荡年代给了谷建芬很好的教育与启蒙。

其中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音乐启蒙,为她将来的成长之路进行了铺垫。

成长的环境中有着音乐陪伴,对于孩子各方面发展都有益处。

在谷建芬在音乐的环绕下慢慢成长。

当时的她还因突然离开熟悉环境而不安,但家的温暖让她很快安定。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便开始在她心中碰撞。

偶然的机会让她对钢琴这一乐器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父亲怎么会看不出女儿的想法呢?1945年时把钢琴带回了家。

可以说从这一天开始,谷建芬算是摸到了音乐的大门。

甚至连老师都没有,她全凭借自己的自学,快乐的沉浸在音乐中。

当时的她简直是废寝忘食,没有其他任何的休闲娱乐,只弹琴。

年仅15岁的她就已经清晰的认识到,这辈子一定与音乐相伴了。

随后她如愿进入文工团,成为了一名靠弹钢琴赚钱的钢琴伴奏。

与音乐交流的时间长了,她也开始有了想要通过音乐进行表达的情绪。

由此为契机,她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再一次完成进阶。

两年后,她进入音乐专科学校,开始有机会系统认真的学习创作。

虽然年纪小,但她对创作的认识确是十分具有高度的。

脱离人民群众的创作是曲高和寡的,是没有艺术高度的。

从那时候开始,她就坚持只去创作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曲子。

曲子不仅要好听,更要唱到每一个人心里。

之后的时间里,她经历过起伏,也曾经一度再也碰不到钢琴。

但是音乐的力量始终在她的心中,让她不愿意放弃心中的理想。

而那段经历也让她对歌曲创造有了不同层次的理解与想法。

在沉淀之下,她创造了一首广为人知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传唱度之广,想必人人都能哼唱两声,足可见她的创作功力。

之后的时间里,她坚持创作人民的歌曲,将音乐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

40岁的她如同一台不知疲倦的作曲机器,产出了大量高质量作品。

本以为之后的人生就是继续创作的她,又一次遭遇了事业重创。

她的歌曲曾经一度不允许播放,这无疑折断她的翅膀。

作为一名通过音乐发声的音乐人,这一变动让她一下子失了方向。

但是早已经历诸多人生挑战的她,并没有消沉太久。

很快,她就想好了自己的下一步方向:培养下一代音乐人。

培养弟子,成就乐坛

当时她的想法还是非常先进的,办起了内地第一个声乐培训班。

可以说,当时很多人都看不上她弄得这个所谓的“声乐中心”。

但是她先前的成就还是吸引了一大批新生代前来拜师。

她不是单打独斗,为了学生,她还请来了许多真正的音乐大师。

学费是一毛都不要的,甚至她还主动给学员们补贴。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真正的培养一批纯粹的音乐人,不掺杂其他因素。

不难看出,她是做任何事都要做好的性格。

或者说,她心里实际上憋着一股子气,想要在证明自己。

既然你们不认可我的音乐,那我就让别人唱我的歌曲。

当时的人们根本想象不到,这个看似草班子的培训班会创造怎样奇迹。

谷建芬的教学风格非常严格,可以说一般学生都承受不了。

她收徒弟也是有自己的标准的,必须要有明确可以成才的天赋。

只有入了她的眼才可以进入培训班学习,保证了班级的学生的质量。

进入培训班之后学生也要认真的俯下身子接受老师的教导。

就这样,这个全靠谷建芬一人撑起来的培训班走出了一大批巨星。

包括毛阿敏、那英、孙楠等如今听来赫赫有名的歌星都是她的学生。

她们凭借自己的歌唱实力在诸多歌唱比赛上拿到奖项。

毛阿敏更是在春晚上通过一首谷建芬作曲的歌曲火遍全国。

这种成绩足以证明谷建芬的音乐教育上的成功和音乐教育的投入。

对于学生们的好,他们自然看到眼中,始终不忘恩师的挖掘之情。

要强了一辈子,谷建芬也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们报答她。

对于她来说,最幸福的事情是看到学生们能够产出好作品。

至于他们是否要回馈自己,这并不在她的思考范围内。

越到年老的时候,她对自己生活的追求就越纯粹。

但是时代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她难免开始感到孤独。

新世纪的音乐似乎与她印象中的音乐产生了冲突,她不理解,也愤怒。

但也是因为这种不理解,让晚年的她身处在了一段争议之中。

晚年争议不断

谷建芬的创作一直延续到晚年,可以说笔耕不辍。

或许是因为曾经丢失过表达的途径,她格外珍惜自己的创作机会。

自始至终,她想要一如当初。

因此在听到一些流行歌曲的时候,她的创作理念受到了巨大冲击。

一直接触传统、正统歌曲教育的她,无法接受没有价值的音乐。

这种价值可能是一种理念的传递,传达一些正向的内容和思考。

但是新世纪之后,音乐表达变得更加私人化和多样性。

对于老艺术家来说,需要时间去接纳时代的变化。

但对于十分坚定自己理念的谷建芬来说,还是无法接受。

2007年,她便直言当时正红的某位歌手的歌曲缺乏音乐价值。

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网络并不发达,这句话也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对于流行歌曲的变化,她也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当时的她便曾经表达过自己不想再参与流行歌曲创造的想法。

当时已经70多岁的她,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赶不上时代了。

谁也没想到,只是一种观念的表达会在多年之后引发了争议。

曾经批评当红歌手的言论被网友们突然挖了出来。

一时之间,网友们的批评如潮水般涌来,让人不知所措。

偏偏此时的谷建芬经历了非常痛苦的几年。

她在2016年,先后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痛失所爱。

这种痛苦足够让一个人意志消沉,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

还未等她疗伤痊愈,争议声就开始蔓延。

甚至这种战火还蔓延到了她的学生,将事态变得愈加严重。

网友称她批评其他歌手,实际是为自己的学生造势。

这样的评价使得原本十分客观的评价变得掺杂了个人感情。

一时之间,流言四起。

这个坚强一生的女性再一次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尽管80岁高龄,但她没有选择无视争议。

而是通过律师对于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解释。

她强调自己是对音乐进行评价,而不是对歌手本人进行评价。

音乐确实是多样性的,但不能不允许他人进行评价。

不管怎样,这场网络闹剧还是影响到了本该安享晚年的她。

幸好,当初还稚嫩的学生已经能为她撑起一片天地,就像那英和孙楠他们。

他们是徒弟,是晚辈,也是没有血缘的亲人。

他们能让年迈的老师老有所依,能让她在失去至亲后依旧有人陪伴。

这或许就是幸和不幸交织的一生,波折又灿烂。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1 阅读:89
从雪谈娱乐

从雪谈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