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你赞同“抱团养老”这种生活方式吗?
抱团养老是目前新兴的一种养老模式,指的是老年人通过共同生活、互相照顾来度过晚年。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人预测这或将成为一种趋势。
志同道合的老年人扎堆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彼此有了情感支持,有了共同的社交活动,还能进行经济分担、互帮互助,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养老观念刚提出的时候,很多思想开放的老年人纷纷尝试,但是据很多亲历者讲述:真相却很残酷。
4对夫妻抱团养老,失败告终在网上看到一则故事,关于现在兴起的一种叫“抱团养老”的现实版事例,看后也是让人不禁唏嘘感慨、陷入沉思。
这种比较时髦的养老模式的践行者是刘阿姨,刘阿姨和老伴都是体制内退休职工,退休之后,两人衣食无忧,仅有的一个儿子在大城市工作,单位不错、工作稳定、拿着高薪,还没结婚生子,目前也不用她们操心。
退休的前几年,老两口到处旅游,国内该玩的地方也玩遍了,逐渐内心有些许空虚。
刘阿姨性格比较开朗,喜欢结交新朋友,她听说最近有一种比较新兴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就是有需要、志趣相投的老年人搭伙一起过日子,不仅互相有个照顾,还可以在一起生活、旅游,听起来就非常美好的样子。
刘阿姨十分心向往之,她立即向身边的几对退休夫妻发起这个活动,有3家愿意加入,共同经营这种生活模式。
刘阿姨也支出了这笔预算,前期投入十万元钱,在郊区租了一个大院子,进行翻新整理,连同她和老伴在内的4对夫妻欣喜的住了进去,开始了其乐融融的共同养老的日子。
一开始,大家彼此还不太熟悉,保持着合适的社交距离,对约定的一些生活准则也能自觉遵守。
比如家务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每个家庭轮流承担;水电煤气生活开支实行AA制,大家在一起搭伙过日子,闲暇时候一起组织个近郊游。
但是,好景不长,渐渐的,他们之间就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尽管大家不说,但是再在一起的时候,气氛明显不对。
每个家庭的生活习惯都会有所不同,有的老人本来之前过的日子就比较节俭,平时很少看电视,洗衣服也是手洗,喜欢吃素,但是住在一起,生活开销、各项费用全部就要平摊。
家务活轮流做,买菜做饭什么的,也是众口难调:菜买的贵了,做饭浪费食材啦,饭菜咸了淡了,都是事;
拿打扫卫生来说,有的夫妻毛毛躁躁,本来干活就不细致,随便做几下就完事,这就给后面一个家庭带去很多的工作量,闹得一肚子怨气。
有些老人呢,边界感也不是很强,住在一起以为就是公共空间,喜欢到别人住的屋子里乱扒乱翻,个人毫无隐私可言,闹得十分不愉快。
生活在一起,摩擦多了,彼此心中都是心生怨气,有一位阿姨因为身体不好住进医院,护理也成了问题;
按说抱团养老本就是互帮互助,但是刘阿姨和另外两个阿姨照顾几天后,另外两个家庭就有意见了,直言:我们是来养老的,不是来照顾伺候人的。
这两个家庭首先提出要退出,不再参与这种养老模式了。
刘阿姨没想到自己好心发起的这项活动,想着都市里的一些老年人,儿女不在身边,她们能够抱团取暖,彼此互帮互助,最后却弄出了一堆烂摊子,自己投进去的十万块钱也打了水漂。
老伴也一直埋怨,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非要张罗着住在一起。
刘阿姨见状赶紧叫停了这个项目,她内心也十分委屈,真是再不走,这个家也散了。
背后的人性考量抱团养老,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却是对人性的考量。
首先,前提需要人人付出、互惠互利
人性是自私的,除非家人,可能会对自己的亲人无私奉献;对于陌生、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们来说,要做到完全的互惠互利,是不可能的。
谁都不想在这种组织架构中吃亏,不想失去自己的利益。
即便是在短期内失去,也希望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可以重获。
老人们在一起“抱团养老”,必定是要牺牲自己的一些原有习惯和利益,这一点就是反人性的。
其次,隐私权和距离空间
人是独立的个体,不管是年纪小的婴孩,还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每个人有清醒意识的时候,都渴望自由、独立,有自己相对舒适的空间。
抱团养老是对自我空间的侵袭,当外来的个体进入这个共同生活的空间内,人都感受到的就是自己被冒犯、隐私权的侵袭和破坏。
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即便是亲密如爱人,双方的社交距离也有45cm,一般的私人距离是45—120里面之间,礼貌距离,也即社交距离要保持在1-4米之间。
再次,需要共同遵守规则
众所周知,家其实应该是最放松、舒适的地方,是可以卸下伪装的地方。
但是,抱团养老,却是一种群居的生活,需要共同遵守一些规则,否则就没办法继续下去。
这对于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年人来说,六十不惑、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在老年人之间再树起各项条条框框,也未免过于苛责,本就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
网友对此议论不止这种养老模式和生活方式,网友们也是对此热议不断、观点不一。
有人认为,抱团养老就是一个违命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曾经网上就有征集“抱团养老”的活动,短短几天近300个人报名,但是这种生活体验也仅仅是维持了一周,就都不欢而散了。
有人说:现实生活并非如此,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兴趣爱好不一样,根本都玩不到一起。
更多的人认为:抱团养老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践行起来却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冲动。
有人直言:家里亲兄弟结婚后都要分家、各自独立生活,陌生的几个家庭居然要住在一起,真的好幼稚。
有人建议,抱团养老比如要引入第三方管理者,否则很难实践和进行。
也有人提议:抱团养老,直接去养老院就行了,何必这么麻烦,大费周章的自己组织协调。
其实,抱团养老也不是完全没有优势,不可否认,它解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当子女不在身边、无人陪伴时,这种养老模式完成她们的社交需求,自给自足,带去了共同的慰藉。
但是,这也建立在一些约定和规则之上:
第一,共同的经济基础和生活习惯
老人们的经济水平差不多,不会产生互相攀比的心态,而且生活习惯差不多,比如说都喜欢早起早睡、喜欢锻炼身体,生活理念、金钱观等差不多,不会因为有人节省有人花钱大手大脚而产生矛盾和摩擦。
第二,自觉遵守和制度约束
要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签订各项协议和承诺书,用规则来约束更好的完成。
如何优雅变老从近期中国各省人均寿命排名来看,上海人的预期寿命最长,差不多是83岁。这意味着未来社会,我们基本上都可以活到70、80岁,好好活的话,百岁人生不在话下。
有人说:没有钱,如何能够优雅的变老。
其实,比起钱,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决定了晚年是否幸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现在起,不妨就开始践行这2个事情:
① 好好攒钱
年轻的时候,可以挣一个花两个,今朝有酒今朝醉;到了老了才知道,钱是傍身的资本,钱也是生活的底气。
任何一种养老背后,都需要金钱做支撑。
从现在起,就养成积蓄的好习惯,别小瞧时间的魔力、复利的效应,今天种下一颗种子,未来回报的就是结满果子的大树。
② 坚持锻炼
身体是本钱,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逆,失去了就彻底的化为了尘土。
近来发生的事情也让人感慨:生命如尘、世事无常;
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就是,积极努力的活在当下,保持正念、保持积极开朗的心态,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定期做体检,平安无忧的过好每一天。
读了文中“抱团养老”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将来你会选择这样的养老模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