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通牒已经发出,全面贸易战一触即发!欧盟内部矛盾四起,冯德莱恩被催辞职,欧洲的贸易政策可谓混乱不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警告欧盟,如果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只会损害欧盟的营商环境,最终削弱欧洲产业的竞争力。而冯德莱恩却依然坚持推动对中国的惩罚性关税,直接导致欧盟内部反对声浪不断,甚至有成员国领导人公开要求她下台。

10月4日,欧盟成员国以10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的复杂投票结果,最终通过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的提案,计划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高达17%至36.3%的关税。尽管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已面临10%的关税,这次的加税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会影响中欧电动汽车贸易,更可能直接引发全面的贸易战。
欧盟的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中方的反制。中国对欧盟原产的白兰地产品实施了临时反倾销措施,征收高达30.6%至39%的保证金,这一反击让法国首当其冲,法国的奢侈品和酒类行业受到严重影响。作为欧盟内部最支持加税的国家之一,法国现在可谓自食其果。而且,尽管法国国内不少声音反对这项关税政策,但在政府的推动下,最终还是支持了对华加税的决定,导致如今进退两难的局面。
欧盟内部对这一政策的分歧也显而易见,5票反对、12票弃权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各成员国的不安与疑虑。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直接批评欧盟的对华和对俄政策,称这些政策就像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甚至呼吁撤掉冯德莱恩,称她领导下的欧盟是“史上最糟”。这无疑给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揭示了欧洲内部在如何应对中国的挑战时存在的巨大分歧。
冯德莱恩的对华政策被不少欧洲国家批评为过于偏向美国,忽视了欧洲产业的实际利益。她坚持的环境目标和产业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不少批评者认为她的政策更多是为美国的利益服务,而非为了欧盟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在德国和法国的态度变化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德国从之前的弃权转为明确反对,担心加税会导致中国对德国汽车的进一步制裁,影响德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而法国则依然强烈支持加税,意在促进本国车企的电动化进程,但如今却因中国的反制措施首当其冲,显得骑虎难下。
另外,西班牙也改变了立场,从之前的赞成票转为弃权。这背后是中国对欧盟猪肉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压力,西班牙显然意识到继续支持加税只会让本国的利益受到更大的冲击,选择缓和对华关系,以求为本国的经济争取更多空间。
中国方面则多次强调,希望通过磋商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加税和反制措施升级贸易摩擦。中国外交部明确指出,加征关税只会破坏欧盟的营商环境,削弱其产业的竞争力,动摇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信心。尽管中方展现出对话的意愿,但也绝不允许自身利益受损。为此,中国对白兰地、乳制品、猪肉等产品相继发起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这些措施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那些最积极推动加税的国家,如法国、丹麦和荷兰。
如果欧盟继续坚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后果将是多方面的。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将面临欧洲市场的高关税壁垒,严重影响中国对欧洲市场的出口;而对于欧洲消费者来说,失去了购买中国高性价比电动汽车的机会,意味着需要为同等质量的电动车支付更高的价格。而欧洲的猪肉、乳制品、白兰地等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会大幅萎缩,特别是那些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较高的国家,经济上将面临巨大压力。
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双方其实都希望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但冯德莱恩等人的政策明显走偏,一味迎合外部压力,最终导致欧盟内部的利益受损,成员国间分歧加剧。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如果继续升级,受伤的将不仅是企业和产业链,还有双方的普通消费者。
当前,中方的通牒已经下达,警告欧盟不要将贸易冲突升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欧洲内部的分歧与动荡使得冯德莱恩面临越来越多的下台压力,而全面贸易战的阴云也在中欧之间愈发浓厚。唯有通过对话和合作,双方才能携手共克时艰,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