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昌,Chāng,多起源、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有熊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名轩辕,又称有熊氏、帝鸿氏,少典之子,三皇五帝之一,人文始祖)有四妃、二十五子,黄帝与其正妃嫘祖(西陵氏之女,黄帝元妃,发明养蚕)之子昌意(姬姓,今河南濮阳人),黄帝令昌意居若水(《山海经》中的河流,今四川荥经六合乡),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
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其子颛顼辅佐少昊(又称少暤,姬姓,名挚、质,号金天氏、穷桑氏、朱宣氏,黄帝长子,东夷族部落首领)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少昊死后,颛顼打败共工氏(又名康回、孔壬,炎帝后裔、祝融之子,水神),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始都穷桑,后迁都今河南商丘,最后葬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颛顼帝子孙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一族,世代相传至今,尊昌意为得姓始祖。
昌姓始祖昌意之父:颛顼
源于妊姓,出自黄帝之子。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四妃嫫母生苍林、禺阳,禺阳,又称禹阳、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为任姓(妊姓,也有说妊姓为伏羲氏风姓后代),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妊姓的后代中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
源于黄帝的臣子昌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昌寓的后世子孙以先祖名字为昌氏,世代相传至今,也是非常古早的姓氏。
源于芈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汉朝时期长沙太傅由章昌(由章氏,源出战国时期楚国芈姓,历为书记,即掌管文书札记的小官,因称“由章”),复姓由章,名昌,字曼君,后称“由章阳夏公”,为长沙王刘发(汉景帝刘启之子)太傅,在由章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后分衍为单姓昌氏、曼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西域,以居邑名称为氏。唐朝时期,中亚西部众多小国常被大食人(阿拉伯帝国)压迫,部分国人主要是粟特人(伊朗语系,善经商)向东迁徙,并向唐朝寻求庇护,唐朝允其在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南北朝时期为回纥民族活动区域)居住,以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为昭武九姓,逐渐形成了蒲氏、昌氏等汉姓。由于地处丝绸之路必经地,加上对语言、地理、气候的熟悉,他们为东西方文化、农业、经济、科技的交流发展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昌姓等。
参考文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得姓始祖:昌意
发源地:河南濮阳
郡望:昌姓古时多居于河南,之后主要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昌国:邑名,又名昌城,战国时期原为齐国属地,公元前284年,乐毅(子姓,乐氏,名毅,今河北灵寿人,燕国上将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后遭燕惠王猜忌改投赵国)统帅五国联军伐齐,攻克七十多城,燕王封其于昌城,建立昌国,为昌国君,公元前221年被秦所灭。
昌字演变
历史名人:三皇五帝时期部落首领昌意(姬姓,今河南濮阳人,黄帝与其元妃嫘祖之子,颛顼之父,昌姓始祖)、三国曹魏官员昌豨(又名昌霸,今山东新泰人,原为泰山强寇,曾联合吕布,后投降曹操,任徐州太守,后多次反叛,终被曹操派遣大将于禁所杀,诸葛亮《出师表》中有所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官员昌应会(今福建莆田人,任汉川知县,汉川县多水患,昌应会轻徭缓赋、斩尽盗贼,但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当地百姓便立生祠来纪念他)、当代图书文献学专家昌彼得(湖北孝感人,著《说郛考》、《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中国图书史略》、《台湾公藏族谱题解》、《陶宗仪生年考》、《图书版本学要略》[与屈万里合著]、《跋宋乾道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等。
祠堂: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昌坊村昌氏宗祠,号“余庆堂”,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为昌坊村祖公昌余庆建造,当时称家厅,原为五进院落,其中前三进为近代修建,2006年重建开放,整个村落为旅游度假村,村内有夏布坊、龙泉古井、蛇仙湖、华严寺等。
江西新余昌坊村昌氏宗祠
另有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牛头昌湾昌氏宗祠、海南省屯昌县南吕镇后岭村昌氏宗祠等。
家规家训家风:
昌氏家训家规暂未找到,甄选宗祠楹联,以了解昌氏文化:
望出东海;源自轩辕。
系承昌意;源起汝南。
——全联典指昌氏的源流和郡望。
系传帝子;民立生祠。
——上联典指昌氏来源于黄帝的儿子昌意。相传他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下联典指明朝莆田人昌应会,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轻徭缓赋,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高僧许子;名将义之。
——上联典出明朝时期的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五代时期梁国的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景仆德远;义之功高。
——上联典出上古时人,颛顼之母昌仆。《帝王世纪》作昌仆,《路史》作昌嫫。《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注: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子枢。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道有一容;僧传五经。
——上联典指古代仙人昌容,自称商纣之女,即常山道人。《列仙传》载:“是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称殷王子,食蓬蒿根,见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
汝南发秀;帝胄增华。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人昌永的事典。下联典指五代时期的梁国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状元扬名翰苑;女道施惠穷黎。
——上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泾县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间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被朝廷补为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官至太常寺丞。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女道士昌容,她自称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吃蓬根二百余年,面色却如二十来岁的样子。能致紫草,卖给染工,得钱送给孤寡贫病的百姓:此联另有版本,下联的第五字“穷”为“群”字。
经书百卷逢诏选;勇士三千护金城。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典指五代时期的梁国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现分布:昌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北、四川、安徽,其次分布于江西、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新疆等地,其中河北分布最多。
总人口:昌姓在百家姓中位列第51,总人口未查到权威数字,有说法为约27万人,全国排名第276。
昌姓出自有熊氏(黄帝定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始祖为黄帝之子昌意,王族后裔,以先祖名字为氏,主要发源于帝丘即今河南濮阳(昌意迁至河南濮阳南乐,子颛顼迁都濮阳)。战国时期乐毅封地昌国存世时间较短,跟昌姓关系不大。昌姓总人口不多,历史名人不少但也不是十分突出,然而昌姓在百家姓中排名却较高,位列第51位,排在大姓马、方、任、唐之前,不知是何原因。
昌姓后人有知道昌姓在《百家姓》中排名较高原因和昌氏家训家规的,欢迎留言补充,谢谢。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