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新势力仍在“卖一辆亏一辆”的泥潭中挣扎时,零跑汽车用四季度盈利证明:价格战并非唯一出路。作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跨过盈利门槛的企业,其突破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行业逻辑。

与“堆料换销量”的常规路径不同,零跑选择在15万-20万元价格带构筑技术护城河。通过自研中央集成式电子架构,将78个控制器缩减至1个,线束成本直降30%,这种“硬件极简主义”颠覆了智能汽车的成本结构。配合增程车型“油电同价”策略,精准击中家庭用户对续航与经济性的双重焦虑。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工具的创新应用:国家以旧换新补贴与企业新春红包形成杠杆效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将购车成本压缩超10%,此举不仅刺激消费,更悄然完成对燃油车市场的“精准爆破”。

零跑毛利率攀升至6.7%的数字背后,实则为新势力开辟了一条生存公式——以技术重构成本,用效率对冲规模劣势。当资本市场不再为“PPT造车”买单,这场盈利突围战或许将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