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有着储蓄的习惯,也攒下了不菲的存款。这倒不是由于老人赚钱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很多老人过过苦日子,也深知存款购买力会逐年下降,更是见过一些人得了病后没钱看病的景象,内心充满着忧患意识,知道多攒一笔钱,未来养老和医疗就多一分保障。
对于这些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究竟如何保管才比较划算呢?内行人给出答案。
尽量自己保管,不要提前交给子女,但要让子女有知情权
有些老人会把钱提前交给子女保管,和子女一起吃住,如果有花钱的地方,就向子女讨要。这有些时候是老人主动这样做的,但有些时候也是子女这样要求的。
然而老人的钱,还是尽量由自己保管比较好。其一是因为手心向上的日子并不好过,其二则是由于不孝子女到底是存在的,有些子女干得出把老人的钱都搜刮之后,把老人赶出去的事。万一真遇到这样的事,老人该怎么办呢?
不过自己打理资金,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和子女透露,一定要让子女有知情权,避免万一因为急病等有个意外,子女无法及时把钱取出来为老人救治,或者这笔钱就此变成银行的“沉睡账”。
不能全用现金打理,但也不要一点现金也不留存
在一些资讯中,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人收拾过世老人的遗物时,翻到了老人的毕生储蓄。这些钱中,甚至还会有一些一毛、五角的纸币,甚至是几分的硬币。当老人存下这些现金时,这些现金恐怕还有着较大的购买力,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其购买力已经大大贬值了。
对于老人来说,如果不想碰到类似的钱越存越不值钱的事情,不建议将所有钱全部用现金打理,可以借助银行存款等方式打理。
不过,也不要一点现金也不留,这是因为有些老人只接受现金往来的形式,用不惯移动支付。老人如果没有现金,在和用按键机的同辈老人进行资金交流的时候,有可能遇到一些麻烦。
不要全存国有银行定存
很多老人在打理资金时,为了安全和享受利息,倾向于在国有银行存定期存款,但是国有银行的存款利率想来比较低,而且往往是存款降息潮中率先开始调降的。如果只懂得在国有银行存定存,很难起到多好的增值效果,资金依然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贬值。如果想要更好地增值,提高被动收入,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存款之外的划算方式,比如可以借助储蓄国债、余额宝、银行零钱理财、以及一些在政策支持下的新兴模式如外贸经济代销,10万每月1000元等方式,从而实现财富的稳定增值。
综上,人到晚年,如果想要把存款打理得更加划算,应该尽量自己保管,适当配置一些现金,大多数资金用银行存款打理,同时也要适当引入一些存款之外的稳健方式来进行增值,抵抗通胀对存款购买力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