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祛湿消肿汤
组成:白术9g,茯苓30g,泽泻12g,生薏苡仁30g,防己15g,黄柏9g,石韦30g,槟榔15g,白蔻仁9g,赤小豆30g,滑石18g,白茅根30g。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主治:水肿(湿热互结证)。
症见全身水肿,肿势较剧,腹部胀满,胸闷气短,干呕食少,口渴不欲多饮,腰痛肢沉,小便短赤,或见皮肤疮毒。舌苔黄腻,质淡红、体肥大,脉滑或滑数。
方解:本证系脾虚失运,湿郁化热,湿热互结,三焦气化失宣,水湿泛溢肌肤所致。方中白术、茯苓、泽泻、生薏苡仁健脾利湿:防己、黄柏、石韦、滑石、白茅根燥湿清热利水;槟榔、白蔻仁行气化浊消胀。
配伍加减:肌肤溃疡去茯苓,加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便秘腹胀加二丑、大黄。
通阳消肿汤
组成:白术9g,茯苓30g,泽泻15g,桂枝9g,广木香、砂仁各6g,干姜9g,川椒目6g,薏苡仁30g,川续断21g。
功效:温中健脾,通阳利水。
主治:水肿(寒湿困脾证)。症见全身浮肿,时轻时重,腰以下肿甚,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泛清水,四肢沉重,精神困倦,腰凉重痛,面色萎黄,小便量少,色清或微黄,大便溏。舌苔白腻,质淡、体肥大,脉沉濡。
方解:本证系脾阳不振,水湿内聚,湿从寒化,寒湿困脾,水泛滥肌肤所致。方中以桂枝、干姜、川椒目等大辛大热之药温中祛寒、振奋脾阳;桂枝配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且助膀胱之气化;广木香、砂仁行气消胀,芳香燥湿;川续断固肾通络,以治腰疼。脾阳复得,水湿能运,则肿自消,胃纳自愈。
配伍加减:心慌气短,上午头面肿甚,下午腿足肿甚,尿量不少者去泽泻,茯苓减为12g,加黄芪、党参。
温阳消肿汤
组成:白术9g,茯苓皮30g,泽泻12g,川椒目9g,制附子12g,肉桂6g,干姜9g,砂仁6g。
功效:健脾温肾,通阳利水。
主治:水肿(脾肾阳虚证)。症见水肿严重,两足跗尤甚,面色㿠白,食少腹胀,腰酸腿软,四肢不温,形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色清量少。舌苔白微腻,质淡、体肥大,脉沉细弱。
方解:本证系脾肾阳虚证,水湿不能蒸化,水聚为肿。本方在祛湿消肿汤的基础上,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肾之力。阳气得复,寒水自化,肿自消失。唯在用药上注意脾肾偏虚,区别主次。
配伍加减:面色灰暗、祛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可减分利之药,加黄芪、党参。
滋阴潜阳汤
组成:蒸首乌21g,川牛膝、白芍各15g,枸杞子12g,炒杜仲15g,山药30g,茯苓12g,牡丹皮9g,车前子12g,珍珠母30g,菊花12g,钩藤15g。
功效: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主治:水肿(阴虚阳亢证)。症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视力减退,心悸失眠,烦躁,腰酸遗泄,或有微肿,唇红口干。舌苔薄白,质红,脉弦细数。
方解:本证系肾阳不足,阳虚及阴,或平素肾阴亏虚。多见于肾炎发病后水肿不严重或水肿消退之后,自觉上述症状不减(多伴有高血压症)。方中蒸首乌、川牛膝、白芍、枸杞子、炒杜仲滋阴补肾;白芍配珍珠母、菊花、钩藤敛肝平肝潜阳;山药、茯苓、车前子益肾健脾利湿。
配伍加减:血压高甚加生石膏;失眠甚加琥珀、酸枣仁。

I 注:本文选自 《李振华论治内科疑难杂症》 。。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