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电池技术的革新始终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近日放出重磅消息:将于 2027 年前推出固态电池,并在 2030 年实现大规模普及。这一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汽车行业乃至整个能源领域激起千层浪。
上周末,在 “中国固态电池创新与发展峰会论坛” 这个行业精英汇聚的舞台上,比亚迪锂电池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孙华军,以坚定的口吻向世人宣告:比亚迪的固态电池将采用硫化物电解质。这一技术路线的选择,无疑是比亚迪在电池研发领域深思熟虑的结果。硫化物电解质具备高离子电导率等优势,能够为固态电池的性能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不过,孙华军并未具体透露这款固态电池的目标能量密度,这也给外界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引发了行业内对其性能的热烈猜测。
回溯到去年,比亚迪便已悄然开启了固态电池的探索之旅,开始对容量为 20 安时及 60 安时的固态电池进行试生产。比亚迪有着清晰且务实的战略布局,计划先将固态电池应用于中高端电动汽车。中高端市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高,且消费者对价格相对不那么敏感,更注重产品的性能与品质。在中高端车型上率先应用,既能让比亚迪收集实际使用数据,进一步优化技术,又能借助这些车型树立品牌的技术形象。而当生产成本降低后,在 2030 年至 2032 年期间,固态电池将走进寻常百姓家,被推广至普及型电动汽车,让更多消费者能享受到固态电池带来的便利。
比亚迪对固态电池的未来成本有着乐观的预期,预计从长期来看,其成本将降至与现有电池技术相近的水平。这背后是比亚迪在研发、生产工艺等多方面的持续投入与创新,旨在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优化,打破成本瓶颈,让固态电池真正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兼首席汽车工程师廉玉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指出:“现有电池技术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磷酸铁锂(LFP)电池在未来 15 至 20 年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普及型电动汽车领域,它仍将是核心技术。” 这一观点理性且客观,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势,在当前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对成本较为敏感的普及型电动汽车领域,短期内难以被完全替代。
比亚迪并非独自在固态电池的赛道上奔跑。众多中国汽车制造商也都在大力推进固态电池的研发。以奇瑞汽车为例,去年 10 月,奇瑞宣布已拥有能量密度达到 400 瓦时 / 千克的固态电池原型,并雄心勃勃地计划将其能量密度提升至 500 瓦时 / 千克。不仅如此,奇瑞还规划从 2026 年起将固态电池搭载到车辆上,并于 2027 年开始大规模生产。一旦实现,这种电池能够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提升至最大 1500 公里,这将极大地缓解消费者的续航焦虑,让电动汽车的出行半径大幅拓展。
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丰田和日产等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内的众多汽车巨头,也都在积极投资固态电池领域,并制定了在未来几年内将其商业化的计划。固态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势,成为了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研发阵营,一场激烈的技术竞赛已然拉开帷幕,而这场竞赛的最终受益者,无疑将是广大的消费者,以及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