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隐患,布局难明】
2022年1月份,俄罗斯的大批军队跑到白俄罗斯那边,搞了个说是“联合练练兵”的活动。这时候啊,普京身边的一群出主意的人还在那儿讨论,到底该咋处理乌克兰的事儿。有的人觉得,应该用和平的方式,坐下来好好聊聊,让乌克兰在安全问题上退让步;但也有人觉得,干脆动手算了,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俄罗斯的战略安全,没有别的招儿。结果吧,主张动手的那帮人说话更响亮,占了上风。
俄军决定采取行动后,他们的司令部琢磨出了一个听起来挺牛的速战速决方案:首先,派出最厉害的部队去突袭基辅,拿下乌克兰的心脏地带,好让泽连斯基政府要么低头认输,要么赶紧跑路。与此同时,他们还打算从东边和南边一起动手,把乌克兰的地盘给切开。但这个方案啊,它有个大问题,就是压根儿没瞧得上乌克兰军队的斗志,而且也没把现代战争里后勤供应和信息对抗这两大关键给放眼里。
2022年2月24日一大早,天还没亮,基辅的夜空就被一枚导弹给划破了,那时候,几乎没人能料到这会变成一场持久战。俄军的头一波进攻特别猛烈,他们的装甲车就像洪水一样冲进了乌克兰的地盘。俄军采用了分头推进的策略,打算尽快拿下基辅,好让乌克兰政府低头认输。
战局很快就有了出乎意料的转折。在基辅的城边儿上,俄军的坦克大军碰上了一股子硬茬子。乌克兰的士兵们凭借着地利,玩儿起了机动灵活的“躲猫猫”战术,时不时就去骚扰一下俄军的后勤补给。后来啊,有个参加过基辅保卫战的乌克兰头头儿回忆,他们那会儿用上了小型的无人机,还有轻便的反坦克家伙,把俄军那些大块头的装甲队伍整得头疼不已。
让俄军万万没想到的是,泽连斯基压根没按他们想的那样,脚底抹油逃离基辅,反倒是常往街上跑,拿手机拍视频给大伙儿打气。这位以前的演员,媒体本事那是杠杠的,他在社交平台上向全球展示乌克兰人民的抗争到底的决心。反观俄军的宣传部门,就显得有点死板,慢半拍,还老出些前后矛盾的信息。
战事一往无前,可俄军的后勤保障却渐渐成了大问题。一眼望不到头的军车队伍堵在了去基辅的路上,燃油不够,物资也跟不上,根本动弹不得。前线那边,俄军士兵们开始为吃的和弹药发愁了。据说,有份俄军的通信记录被对方拿到,里面提到有个连队居然三天一粒粮食、一颗子弹都没收到,士兵们没办法,只好在当地找吃的来维持生计。
西方的帮忙开始显现效果了。美国给的情报信息,让乌克兰的军队能准确攻打俄军的指挥中心还有补给路线。北约那些国家也是不停地送武器过来,特别是那些高级的防空和反坦克装备,让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猛涨。到了三月份中旬的时候,俄军已经没有刚开始打仗时的那股子劲儿了,只好改变他们的打法。
现在的这场战争,科技水平的高低真的差挺多的。乌克兰的军队因为有了高级的通讯设备,所以他们之间能更好地配合打仗。反观俄军那边,很多时候还在用不保密的民用通讯工具,这样一来,他们的行动计划就很容易被对方知道。再来说说无人机这块儿,俄军也是明显处于下风。他们的侦察和攻击手段,和乌克兰军队装备的西方尖端无人机系统比起来,那真是差了一大截。
到了2022年春天快结束的时候,大家原本以为几周就能搞定的那场冲突,结果却拖成了持久战。俄罗斯军队没办法,只好从基辅周围撤回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顿巴斯区域。
这场仗怎么打,不光俄罗斯没想到,也让全球开始琢磨起现代战争的新样子。原本俄罗斯军队打算来个速战速决,像闪电一样快速搞定,结果在实际开打后,却慢慢变成了一场拉锯很久的持久战。而这,还只是这场错综复杂战斗的一个开头呢。
【困境求生,兵源堪忧】
2022年快入秋那会儿,俄罗斯军方碰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兵力不够用了。结果,他们做了一个让全世界都大跌眼镜的决定:瓦格纳集团跑到俄罗斯的好多监狱里去招兵买马了。这事儿一出来,就说明俄军在这场拖了很久的战斗中,真的是豁出去了,没啥退路了。
瓦格纳集团的老板普里戈津,他亲自跑到好多监狱里,给里面的囚犯们开出了一个挺吸引人的“提议”:只要去乌克兰前线打上六个月,就有机会被赦免,重获自由。这事儿在俄罗斯的监狱里传得可快了,不少囚犯一听能重获自由,都抢着报名要去当兵。普里戈津这招可真是挺绝的,一下子就让不少囚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觉得,与其在监狱里待着,还不如去前线拼一把,说不定还能搏个自由身。于是,好多囚犯都心动了,纷纷表示愿意为了自由去冒险。这事儿在监狱里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囚犯们都在议论纷纷。有的人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不能错过;有的人则有些犹豫,毕竟前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不少人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去搏一搏自己的未来。就这样,普里戈津的“提议”在监狱里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那些渴望自由的囚犯们,为了重获新生,纷纷踏上了前往乌克兰前线的征途。
这种临时凑合的办法没多久就露出了马脚,真的很危险。那些仓促间被抓来当兵的囚犯,大多都没怎么训练过,有些人更是连现代武器都没摸过。更让人头疼的是,不少人把在监狱里养成的坏习惯带到了部队里,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因此大打折扣。
这事儿对俄罗斯军队的名声影响可大了去了。一直以来,俄罗斯人都以自己的军事传统为荣,但把囚犯拉去当兵的做法,却让军人的形象一落千丈。不少俄罗斯家庭现在都劝自家孩子别去当兵了,觉得当兵不再是件光彩的事儿。
俄军那边呢,兵源质量不太行了,所以指挥部只好改变打法。他们想了个招儿,让这些新来的士兵主要负责修防御工事和搞后勤,把打仗的事儿交给那些老练的正规军。可就算这样,因为整体战斗力掉了链子,俄军在好几个战场上推进起来还是很费劲,感觉使不上劲儿。
俄罗斯军方现在遇到了个大难题,他们得好好琢磨一下怎么调整人手安排。于是,他们开始狠抓新兵的训练,把训练时间拉长,还想通过提高福利来多招点自愿参军的士兵。不过,仗一直在打,人员消耗得挺快,这些办法能起到的作用实在有限。
【历史镜鉴】
这三年多来的战争,俄罗斯花的钱和精力,比克里姆林宫一开始想的要多得多。这场打仗的事,不光是让俄罗斯自己的军事系统露出了好多问题,也给全世界都提了个醒,让大家开始重新琢磨现代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得明白,科技和工业的力量现在可是太关键了。想想以前,苏联靠着它那强大的工业实力,在军事上和美国那是势均力敌。但再看看现在的俄罗斯,在信息化战争中好像有点跟不上节奏了。有个军事方面的专家说了,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那边的表现,就明显看出他们军工体系的问题——太依赖老一套的装备,创新不够。从无人机到精确打击的武器,再到通信设备和电子战系统,俄罗斯军队在这些方面都比不上西方国家。
核武器在这场争斗里扮演的角色挺让人琢磨。虽说俄罗斯手握全球最大的核武器库,但这“最后的大招”在真实战场上可没那么好使。普京好几次放出话来说可能会用上核武器,但这么一吓唬,除了让全世界都跟着紧张外,战场上还真没看出来有啥实质性的好处。这事儿就说明了一个理儿:要是不是核战争,那常规打架的本事才是决定谁赢谁输的重点。
后勤保障这事儿,现在大家有了更深的认识。就说俄军的装甲大军吧,在基辅城外头因为没油动弹不得了,这事儿让人恍然大悟:现代打仗啊,不光是看前头打得猛不猛,还得看后头支援给不给力。这整个后勤系统,那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环。
在抗美援朝那会儿,志愿军碰到了个大难题,就是后勤补给跟不上。可你猜怎么着?他们应对的方法现在看来还特别有启发。说到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联合国军发现了志愿军后勤供应紧张,于是他们就来了个“持久消耗战”。但志愿军反应快呀,立马改变战术,用了个“钉子阵”的妙招,这样一来,敌人的攻势就被挡住了,志愿军也赢得了时间,好去调整后勤。
说起志愿军的战术应变,那真是让人有不少感触。在现代战争里,要想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赢得先机,关键还是得靠那些灵活多变、出其不意的战术安排。你看,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如果只会按照固定的套路出牌,那肯定是不行的。志愿军那时候,就是靠着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迅速调整战术,这才一次次地打破了敌人的计划,赢得了胜利。所以说啊,现代战争拼的不光是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指挥员的智慧和战术的灵活性。只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我们从志愿军的战术应变中学到的最宝贵的经验。
战争这东西,真的就像是个两面刃,一旦动手,后果往往比预想的要糟糕得多。有位历史学家曾经讲过,你瞅瞅,从拿破仑那会儿,到希特勒,再看看美国在越南的遭遇,还有苏联在阿富汗的泥潭,历史上因为一时冲动挑起战争,最后却把自己给搭进去的例子多了去了。这回,俄罗斯好像也走上了这条老路。
最后说说,这场战争还让人们看到了在现代战争中,人的作用到底有多关键。俄罗斯到了得让囚犯上战场的地步,这不就说明他们的正规军已经不够用了吗?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不但没能把问题解决掉,反而还惹出了更多的麻烦。这事儿就说明,在高科技主导的战争里,士兵的质量可比数量重要多了。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