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陆羽“剑南上”湔江黄茶写辉煌

茗人说茗事 2024-08-23 00:25:56

编者按 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圣陆羽《茶经》载:“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产于彭州湔江河谷一带的湔江黄茶,是复兴唐代仙崖石花制作技艺而成的彭州黄茶制作技艺,湔江黄非遗技艺制作的黄小茶近三年在中国黄茶斗茶大赛中蝉联金奖。

湔江有茗无名望,鸿渐却道剑南上。

沧海沉浮逾千秋,茶香四溢满荷堂。

彭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处于龙门山脉中段,地理生态条件是茶树生长的绝佳环境。彭州河谷山地,地处北纬31°,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环境。自唐始,彭州茶就明确载入史册,茶圣陆羽著《茶经》载:“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这是当时陆羽对四川茶区记录排序时的描述,足见彭州茶在当时的地位。

仙崖石花的历史

在众多历史著作中关于茶的记述,有许多都提到了彭州的“仙崖、石花”,如李肇所著《国史补》“彭州之仙崖、石花。”;五代时期毛文锡《茶谱》记载“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明朝曹学佺的《蜀中广记》也引用毛文锡的这段记载“......又云,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清陆廷灿《续茶经》卷下之四按陆羽《茶经》结构,依然延续了《国史补》中的“仙崖、石花”记录。

湔江是成都平原西北山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彭州市龙门山脉太子城峰(海拔4814m)西南,是沱江三大源头之一,在彭州市境内穿越龙门山、过丹景山镇入成都平原,到广汉市境内又名鸭子河,与金堂县交界处汇合石亭江、绵远河后称北河,经金堂县城与中河(清白江下游)、毗河汇合后称沱江。湔江既是彭州的母亲河,更是成都平原的母亲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尽管历史已沉浮几千年,但湔山还在,湔江还在,这片山水孕育的“仙草”还在,因此借“湔江”之名取名“湔江黄”。希望能从“湔江黄”茶中品出湔山湔水的气韵,品出古蜀文化之厚重。

湔江黄茶的传承

历史已然过去,但湔江还在,它滋养的那一片茶山还在,湔江黄茶正是从这山、水中走来,从这段厚重的茶文化史中走来,其工艺也正是延续和发展了仙崖石花的制作工艺。

清代以后,仙崖石花逐渐消失在湔山湔水中,如果没有历史典籍的记载,可能已无人知晓,一位从小痴爱茶的女士知道仙崖石花后,便一心要追寻它的过去,她就是成都工匠何丽荣。

何丽荣跟从中华茶人、百度百科茶文化专家蒋昭义先生和四川农业大学“蒙顶黄芽的专利发明者”陈昌辉教授,学习传承黄茶制作。黄茶在唐朝即为贡茶,其制作工艺一度失传,一般人很少见到,更难品尝到。这些年,蒋昭义先生和陈昌辉教授一直致力于黄茶制作工艺的恢复与传承,作为师门弟子的何丽荣,她任重道远。

2008年地震后,彭州山上的村民大多统一安置在山下,山上的茶园基本处于无人打理的状态,哪里有茶许多人都说不上来。从2010年寻茶、制茶开始,一旦打听到彭州哪里有茶,何丽荣就会第一时间去实地查看,几乎跑遍了彭州的大小乡镇和山头。寻茶的同时,她开始以彭州的群体种为原料试制手工黄茶,上山采茶并邀请蒋昭义师父到山上实地考察,对品种和适制性给出指导和建议。在丹景山寻茶的那段时间,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蒋公对茶的那份热爱,山高路陡也阻挡不住。寻茶的路上,他时不时会触景吟诗一首:

山静蝉声远

水高白瀑翻

丹山拾级上

放翁一并肩

对于彭州茶,蒋公对其厚重的文化有很深的感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传承、延续千年的名茶,为此作诗一首勉励后辈:

湔江两岸多秀岭

洪荒源流出龙门

鴻渐五载游福地

雄文三卷千古名

磁峰窑品呼再现

堋口贡茶思连云

我辈安能稍懈怠

感恩报德读孝经

在探索制作工艺上,蒋公给予师门弟子有求必应的解答,解答不了的就找第一线的人帮忙,弟子们取得的小小进步蒋公都从心底替他们高兴。何丽荣在试制“黄丹”和“龙虎丹”的过程中,蒋公以诗记录其过程,表达自己的欣慰之感。

汉室尤啜武阳茶,

千年半盏润唇花。

今有彭州红娇女,

蒸出一锅满天霞。

要做好一件事,背后的付出是难以计算的,但在何丽荣看来是一件乐事。春季采茶时节,上山采茶基本就是一天,中午饭馒头就着茶水应付,没有筷子在路边折两根竹枝代替,名副其实的“野餐”。几年的时间,她几乎试制了彭州所有山头的茶,对山的试制和改进,2010年她开始正式制作手工“湔江黄茶”。传统黄茶制作技艺闷黄过程中采用的纸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天然植物粗纤维、透气保湿的。但这样的纸要么没有生产了,即使生产价格也不便宜,找了好些样纸都不太满意。正苦苦寻觅时,她的书法老师给了一点小样,纸土黄色、纤维粗、凹凸不平、韧性也够,经过几次试制后确定将这种纸作为闷黄用纸。

黄茶制作的关键环节在闷黄,耗时长,期间的温度、湿度的把握是个动态的过程。在一次关于黄茶的交流会上,何丽荣制作的黄茶引起川农大茶学教授陈昌辉的关注,于是对湔江黄茶的工艺改进与提升给出了建议和指导。由此,湔江黄茶从专业的角度再次审视以往的制茶工艺并邀请陈教授从原料基地、种植管理到制作工艺等环节进行指点。何丽荣对恢复传统黄茶制作技艺的执着和追求生态低碳茶原料的理念,让陈教授相信,湔江黄茶会有更大的提升,一定会带动彭州茶有更大的恢复和发展。

在试制过程中,所采原料几乎是抛荒后无人管理的野放茶,这些茶树基本上是上世纪50~70年代种下的,有的与草和灌木共生,有的被台刈后改种经济林,保留下来的茶树成了林下茶。正是在这些原料的基茶上,湔江黄茶有着不一样的口感和韵味。在后来的一些对比试制中,最后确定了湔江黄茶的原料标准,一是海拔在1200米以上,二是群体种,三是自然农法。实际上,湔江黄茶的原料基地所处海拔都在1300米左右。基于海拔高,再加上群体种的特性,茶树发芽时间相对低海拔和无性繁殖的茶树要晚一些,原料的稀缺性使得湔江黄在采摘上以一芽一叶初展到一芽一叶为头采,制作黄小茶;一芽二三叶、三四叶则制作黄大茶。

湔江黄茶的制作

湔江黄茶采用传统黄茶工艺制作而成,经摊晾、杀青、初闷、复火、复包、再复火、三包、干燥完成,毛茶制作5~7天完成。

由于湔江黄茶制作工序多、周期长,是一场耐心和体力的考验。

“闷黄”是湔江黄制作的关键环节,能不能做出黄茶的品质特点,全在这一环节。但自然条件下“闷黄”环节的温度和湿度把握是比较难的,春季昼夜温差大,白天湿度可能在50%,晚上湿度能达到100%,这需要在制作中不断地调节。

湔江黄茶写辉煌

湔江黄茶干茶外形自然匀直,色泽绿黄略显毫;汤色淡黄、透亮;清雅高洁的兰花香和浓郁悠长的花蜜香;滋味甜醇回甘;叶底嫩黄、鲜活灵动。其特殊的“闷黄”工艺产生的消化酶对脾胃大有裨益,可一年四季饮用。

湔江黄茶质检执行了408项农残检测,408项均达标。鲜叶原料进行了有机认证,茶园土壤检测也全部达标。从基地的选择,到种植管理,再到制作,湔江黄茶都始终按照“生态健康”的产品理念执行,目的是让消费者能喝到健康茶,让茶“回归它本来的味道”。湔江黄传统制作工艺制作的黄小茶,2022年“蒙顶山杯”第七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中荣获特别金奖;2023年“北川苔子茶杯”第八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再获金奖;2024年“蒙顶山杯”第九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中第三次获得金奖。(何丽荣 刘华美)

0 阅读:3

茗人说茗事

简介:传播茶知识,弘扬茶文化,服务茶企业,促进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