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浇水是盆景养护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以下是盆景浇水需要遵循的原则:
1. 因 “材” 制宜原则植物品种差异:不同的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例如,针叶树如五针松等,其针叶表面积小,水分蒸发相对较慢,浇水频率可以相对较低;而阔叶树如榕树,叶片宽大,水分蒸发快,在相同环境下需要更频繁地浇水。像仙人掌等多肉植物,它们本身储存了大量水分,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浇水过多反而容易导致根部腐烂,因此要严格控制浇水频率,保持土壤偏干。水生植物盆景如荷花盆景等,则需要保证盆中有足够的水,不能让土壤干涸。盆景大小与根系情况:小型盆景的盆钵容量小,土壤蓄水能力有限,在高温或干燥环境下可能很快变干,需要更频繁地观察和浇水。大型盆景的土壤量较多,能够储存较多水分,但一旦干燥,重新湿润也比较困难,需要浇透足够的水量。根系发达的盆景植物,其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吸收水分,相对耐旱一些;而根系浅的盆景植物则对土壤表层的水分变化更为敏感,需要更注意保持土壤湿润。2. 季节变化原则春季: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植物开始复苏生长,此时需水量逐渐增加。但春季前期,气温还不是很高,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相对较弱,浇水要适量,避免积水。随着气温升高,可以逐渐增加浇水频率和浇水量,一般等土壤表面干燥后就可以浇水,每次浇水要浇透,以满足植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夏季:夏季气温高,阳光强烈,是植物蒸腾作用最旺盛的时期。大多数盆景植物在夏季需要每天浇水,甚至一天浇两次(早晚各一次)。尤其是放在室外的盆景,在高温时段,土壤水分蒸发迅速,很容易变干。但对于一些怕高温、进入休眠状态的植物(如部分高山杜鹃等),要适当减少浇水频率,避免根部因积水和高温而受损。秋季: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植物生长速度减缓,蒸腾作用也随之减弱。浇水频率应逐渐减少,但每次浇水量仍要保证浇透。在秋末,一些不耐寒的植物为了增强抗寒性,需要适当控制浇水,使土壤保持稍干的状态,以促进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冬季:冬季气温较低,大部分盆景植物生长缓慢或进入休眠状态。此时,要严格控制浇水频率,一般来说,耐寒植物可以在土壤完全干燥后,选择晴天中午温度较高时少量浇水,防止土壤过干导致根系受损;不耐寒植物如果放在室内温度较高的环境下,浇水频率可以适当高于室外,但也要比生长季节少很多。3. 天气与环境因素原则温度:温度越高,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越快,浇水频率就越高。例如,在 30℃以上的高温天气下,盆景可能需要每天浇水;而在 10℃以下的低温天气,浇水频率可能会降低到每周一次甚至更少。湿度:空气湿度对盆景浇水也有重要影响。在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如南方的梅雨季节,土壤水分蒸发慢,浇水频率要相应减少,同时要注意排水,防止积水。而在干燥的北方室内环境下,由于空气湿度低,即使温度不高,也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浇水,或者采取增加空气湿度的措施(如使用加湿器)来减少植物水分的散失。光照:光照强度和时间直接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放置在阳光充足位置的盆景,其植物受光面积大、光照时间长,水分蒸发快,需要更频繁地浇水。例如,放在朝南阳台的盆景比放在室内角落的同类型盆景浇水次数要多。而在阴雨天或长时间阴天的情况下,光照不足,植物蒸腾作用减弱,浇水频率应降低。4. 土壤特性原则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土壤保水和排水性能不同。例如,沙质土壤排水性好,但保水性差,浇水后水分容易流失,因此需要频繁、少量地浇水;而黏质土壤保水性强,但排水性差,浇水时要注意控制水量,避免积水导致根部缺氧。一般来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混合土(如腐叶土、园土、珍珠岩按一定比例混合)作为盆景土壤较为理想,这种土壤既能保持一定的水分,又能保证良好的透气性。土壤结构: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水分的渗透和保持。如果土壤板结,水分很难渗透到根部,容易造成表面积水而根部缺水的情况。定期疏松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使浇水更有效。在浇水时,要注意观察土壤的吸水情况,确保水分能够均匀地渗透到整个盆钵中。5. 浇水量控制原则浇透原则:每次浇水要确保水分能够渗透到整个根系分布区域,使根部都能吸收到水分。可以采用缓慢浇水的方式,让水逐渐渗透土壤。判断是否浇透的方法是,看到盆底有少量水流出,这表明水分已经充分渗透。但要注意,对于一些排水性差的盆景,不能以盆底出水作为唯一判断标准,还需要结合土壤质地和盆钵大小等来综合判断,避免积水。避免积水原则:盆景的盆钵通常比较浅,积水容易导致根部缺氧,进而引起根系腐烂。因此,要保证盆底有排水孔,并且排水良好。在浇水后,如果发现盆底积水,要及时倒掉。对于一些容易积水的盆钵,可以在盆底添加一层排水材料(如陶粒、瓦片等)来改善排水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