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辽王府满门抄斩时,黎山老母为什么救走樊梨花,不管薛丁山?

梦里水乡觅知音人 2025-02-11 20:25:03

前言

大唐王朝里,一场惊天血案震动长安城。两辽王府三百八十余口人,在一日之间被满门抄斩。薛丁山、樊梨花这对曾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神仙眷侣,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更令人不解的是,黎山老母只救下樊梨花一人。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神仙眷侦功高震主,两代功臣一朝倾覆

贞观年间,一个名叫薛仁贵的年轻人,只因一战立下大功,便名震三军。大唐太宗亲赐"射石飞鸟"四字金牌,更被封为平辽王。这般殊荣,放眼整个大唐朝廷都是罕见。

薛仁贵膝下一子薛丁山,天生神力,自小便展露非凡武艺。按说这是一桩好事,可在朝廷重臣眼里,这对父子的本事未免太大了些。那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更让朝廷不安的是,薛丁山娶了一位了不得的媳妇。这位名叫樊梨花的女子,不但生得倾国倾城,更习得一身移山倒海的仙家本领。她跟着薛丁山南征北战,立下的功劳比夫君还要显赫三分。

打仗的时候,薛丁山夫妇是朝廷的护国功臣。可要命的是,太平盛世里,这样一对神仙眷侣反倒成了烫手山芋。朝廷里那些文臣们私下议论纷纷:"一个将门世家,掌握了数十万精兵,家中又有神仙法术,这还了得?"

更让人心惊的是薛家三代单传的规矩,到了薛丁山这一辈却打破了。他的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能耐大。其中老三薛刚,简直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在长安城里没少闯祸。

后来的事,大伙都知道了。薛刚一脚踹死了当朝皇子,直接把高宗给气死了。这下可好,给了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一个绝佳的借口。

武则天登基后,立刻下令抄家。三百八十口人,愣是一个都没放过。当时的场面,可把长安城的百姓们心都揪碎了。他们亲眼看着,昔日的两辽王府,被官兵团团围住。那些曾经为大唐出生入死的将士,全都默默跪在刑场上。

薛丁山临死前倒是硬气,只说了一句:"为国尽忠,死而无憾。"倒是樊梨花,看着满府上下被押赴刑场,心如刀绞。她原想施展法术,与这些奸臣同归于尽。

这时候,黎山老母突然出现,拦住了徒弟。她说:"梨花,这是天意。"就这样,樊梨花被师父带走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夫君和儿女们慷慨赴死。

一代名将,功盖天下,到头来却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长安城里有个老人叹息道:"功高盖主,自古忌讳。薛家父子为国征战,却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这才是大错特错啊。"

这场血案过后,长安城的春风依旧暖,可再也没人敢谈起薛家的功绩。倒是有几个老兵,每年都偷偷去铁丘坟上烧纸,他们说:"要不是薛家父子,咱们这些人早就死在战场上了。"

五鬼转世恩怨难解,前世今生纠葛不断

话说天庭有个五鬼星君杨蕃,与玉女星君相恋。谁知这玉女星君转世成了樊梨花,却嫁给了金童星君转世的薛丁山。这段孽缘,惹出了一段千古奇案。

杨蕃心中的怨气,比东海还深。他苦苦寻找转世机会,终于找到了时机。当樊梨花怀上第三胎时,杨蕃的灵魂趁虚而入,附在了腹中胎儿身上。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薛刚。

薛刚从小就与众不同。别的孩子都是哭着喊娘,他倒好,一见到樊梨花就笑。可见了亲爹薛丁山,却总是皱眉头。薛丁山也是个直性子的将军,见儿子这般模样,没少动气。

樊梨花却格外疼爱这个儿子。她总觉得薛刚身上有种说不出的熟悉感,却又想不起在哪见过。每次薛刚闯祸,她都护着。久而久之,父子俩的关系越发紧张。

有个老道士路过长安,见了薛刚就连连摇头:"这孩子眉心发黑,是个带煞之人。他日必坏大事。"薛丁山听了这话,心里更添了几分芥蒂。

果不其然,薛刚的性子越长越野。在长安城里打抱不平也就罢了,连皇子都敢得罪。他这股子狠劲,活脱脱就是当年杨蕃的性子。

那日在御灯蓬前,薛刚本想替个小商贩讨个说法。谁知那皇子不依不饶,还出言不逊。薛刚一脚踹出去,直接要了皇子的命。这一脚,不但踹死了皇子,还踹塌了整个薛家。

其实杨蕃转世为薛刚,不单是为了报复薛丁山。他更想折磨樊梨花,让她亲眼看着丈夫和儿女们被处死。这比直接杀了她,更令人痛不欲生。

有个算命先生曾给薛刚看相,说他命格奇特:"此子命中带着三世怨,一世化不开。除非经历九死一生,否则难逃天谴。"

薛刚逃出长安那天,天上飘起血雨。有人说那是上天在流泪,也有人说是冤魂在哭泣。樊梨花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忽然明白了什么。她终于认出了儿子眼中那熟悉的恨意,那不正是前世杨蕃的眼神吗?

黎山老母后来告诉樊梨花:"前世因,今世果。杨蕃、薛丁山、你,三人的孽缘必须了结。薛家满门抄斩,也是天意使然。"

民间有个说法:人世间的深仇大恨,往往要用三生三世才能化解。杨蕃转世为薛刚,用一场血案报了前世之仇。可他不知道,这样做非但没能化解怨气,反而又种下了新的因果。

这段恩怨,直到几十年后薛刚率军勤王,才算有了新的转机。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天命难违还是人心难测?武周政权的血腥清洗

高宗驾崩前留下遗诏:"薛家两代为国征战,不可伤及无辜。只拿薛刚一人便是。"可这道圣旨到了武则天手里,就跟废纸没什么两样。

武则天为何非要赶尽杀绝?表面上看是因为薛刚踢死皇子,可内里的门道却深得很。

且说武则天刚登基那会儿,朝中大臣分成了几派。薛家这边,仗着军中威望,暗地里支持太子李显。这可捅了马蜂窝了。武则天岂是好相与的主?当年李治还在时,她就想换掉薛家的兵权,奈何抓不住把柄。

朝堂之上,文臣武将明争暗斗。那些文官们私下嘀咕:"薛家掌兵几十年,军中将士都是他们的人。这要是支持太子造反,还了得?"这话传到武则天耳朵里,她心里的那把火可就着了。

武则天最忌讳的是什么?是功高盖主。她年轻时在宫里,可是亲眼见过太宗是怎么对付功臣的。这些年她在明镜阁里垂帘听政,早就想好了要怎么收拾这些功臣。

薛刚这一闯祸,可不就给了她一个绝佳的借口?当朝杀一个上柱国的全家,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踢死皇子、气死皇帝,这罪名扣得可谓天衣无缝。

那天行刑的时候,长安城下起了大雨。刽子手的刀举起又放下,举起又放下。三百八十条人命,愣是砍到了午夜。有老兵看不下去,跪在刑场外连连磕头:"娘娘开恩哪,薛家为国杀敌,功劳簿都堆成山了!"

武则天听说后,冷笑一声:"功劳?功劳越大,越该杀。"这话里的深意,耐人寻味。

其实武则天心里明白,她这么做不光是要杀人,更是要立威。她要告诉那些功臣们:皇帝的恩宠不是永远的,功劳再大也得看朝廷的脸色。

薛家的人被拉去铁丘坟,草草埋了。当天晚上,有人看见一队白衣人在坟前哭祭。等官兵赶到时,那些人却不见了。有道士说,那是薛家历年救过的冤魂,来为主家送行。

从此以后,朝中再也没人敢提薛家。倒是一些老百姓,私下里还念叨:"薛家人是死得冤枉。他们为大唐打江山,到头来却落得个满门抄斩。这叫什么事啊?"

武则天听到这些议论,也不恼。她知道,杀人容易,杀名难。可只要自己的江山坐稳了,这些闲言碎语又算得了什么?

后来的事,大伙都知道了。武则天改唐为周,把持朝政二十多年。她的铁腕手段,在薛家这件事上,可谓是展露无遗。高宗的遗诏没能保住薛家,倒是印证了一句老话: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黎山老母的远见:大唐气数未尽

刑场上,樊梨花正要施展移山倒海之术,和那些奸臣同归于尽。黎山老母突然显身,一把拉住了她。这一拉,不知道救下了多少人的性命,也改变了大唐的命运走向。

黎山老母为什么只救樊梨花一人?这里头大有讲究。她对樊梨花说:"薛家满门抄斩是天意,你若强行改变,只怕遭到更大的报应。"这话听着简单,背后却暗藏玄机。

要说这薛家父子,征战一辈子,杀孽确实太重。打仗时候,一场战事动辄就是几万人头落地。这些亡魂的冤气积在一起,比泰山还重。黎山老母看得明白,这笔账迟早要还。

再说薛丁山,虽说是为国征战,可杀了杨蕃这个前世的五鬼星君,那就结下了天大的因果。修道之人最讲究因果循环,这段孽缘不了结,薛家就永远逃不过这一劫。

倒是樊梨花不同。她虽然也随军杀敌,但更多时候是施展法术护佑将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她救下的将士何止千万?这些功德,足以抵消她的杀孽。

有个跑江湖的瞎子算命先生,给长安城的百姓算命。他说:"大唐气数未尽,还得靠一位女仙转危为安。"这话传到武则天耳朵里,她只当是胡说八道。谁知这瞎子说的,正是樊梨花。

黎山老母深谙天机,她知道大唐还有中兴的机会。但这机会,必须由樊梨花来把握。若是让薛丁山活下来,他的忠义之心反而会坏了大事。

那天夜里,黎山老母带着樊梨花躲在终南山的一个山洞里。她掐指一算,叹了口气:"薛刚虽然闯下大祸,但他日后还有重要使命。你且记住,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忍时就忍。"

樊梨花不解:"师父,既然薛刚还有重要使命,为何不救他?"黎山老母笑而不语,只说:"这孩子命中注定要经历九死一生,才能消解他前世的戾气。你若救他,反倒坏了他的福分。"

民间有个传说:但凡大劫之后,必有大兴。樊梨花虽然眼睁睁看着丈夫和儿女们赴死,但她心里明白,这或许就是黎山老母说的"天意"。

后来的事实证明,黎山老母的远见是对的。樊梨花活下来,在关键时刻帮助唐军抵抗周军。要不是她,大唐的江山还真保不住。

黎山老母最后交代樊梨花:"你且记住,大唐气数未尽,武周不过是一时。将来你见机行事,该出手时就出手,该隐退时就隐退。"

这番话,樊梨花记了一辈子。她明白了,自己活着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等待那个该出手的时机。至于师父为什么不救薛丁山,或许就像那句老话:道法自然,天意难违。

结语

历史长河中,每一次重大转折都暗藏玄机。樊梨花的留存,是为了日后中兴大唐?抑或另有隐情?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参考文献:

《薛仁贵征东》,明代小说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

《樊梨花全传》,清代说唱文学

《两辽志》,元好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