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是清廉,主要含义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
洁,是洁白,主要是指人生应具有光明磊落的态度。
廉洁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说:“廉者,政之本也。”
何为廉洁?古籍有载:不受为廉,不污为洁。廉洁非实物,不可触不可见,但它于我们,于这个社会,却像氧气一样重要,不可缺不可少。
廉洁之人似严寒傲立的雪梅、劲风不倒的翠竹、清香难散的素兰、独树风寂的秋菊,不陷世俗污浊,不受利欲熏心。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做到廉于心、践于行的呢?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这一段铿锵有力、发人警醒的文字,出自张伯行的《却赠檄文》。
他一生“黜浮伪,崇真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治理河患、赈济灾民,稳定物价、重视文教,建有多家书院造福士子,革除陈规陋习,大力扶持清官廉吏,使得风清气正、官清民乐。
他一生以“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自勉,立功、立德、立言。他为官二十余年,官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为官清正自守、自甘清苦,从不贪图享受、以公肥私。为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他特地撰写《禁止馈送檄》,被赞誉为“金绳铁矩”。
他被康熙皇帝誉为“操守清洁,立志不移”“天下清官第一”,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公”,成为封建官吏的楷模。
01
书端州郡斋壁
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一首诗,一段话,一道凹痕。宋仁宗庆历元年,端州迎来一位新知州。他还有一个称呼——包青天。到任前,大小官员都对他充满好奇,众人议论纷纷,听说这位知州大人岁数不小了,刚从殿中丞的职务上调过来。好好的都城不待,大老远跑端州干什么呢?恐怕是想弄一点儿咱们这儿的端砚吧。端州的百姓要受苦了。但是新知州来了,和大家想象的不同,他到任后的第一时间便立下誓言,“不持一砚归”。任职期满,轻车简从到来的知州大人,两袖清风的走了。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为端州留下了堤坝、水井、学堂、驿站、粮仓,没有带走端州一方砚台。还在墙壁上留下了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
02
拟古(二首)
明 · 宋濂
秋蝉啼枯枝,朝夕饮风露。
岂无百虫食,政以廉洁故。
黄昏鸣声悲,似欲有所诉。
不受丹鸟知,反逢螳螂怒。
陨身亦何辞,吾能改其度。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元贞道士、仙华道士、幅子男子、无念居士、白牛生等,金华人,明初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工小楷,亦善草书。逝后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03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嚼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首《咏煤炭》是于谦青年时期刚刚踏上仕途时所作,与《石灰吟》一样是咏物言志的诗,所托的物变成了烧火取暖的“煤炭”。
诗中首联开篇点题,概括了煤炭开采的过程,并说明煤炭蕴藏着巨大的热力,犹如春天般的暖气。颔联进一步细致描写煤炭取暖的功用:燃烧的洪洪之火令人暖如春,光亮照片夜色,带来温暖和光明。
颈联则深入阐述煤炭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奉献精神。燃烧后的煤炭铁石虽死,却忠心仍在。结尾一联便是煤炭“死后心”的表白:“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只希望能奉献自己让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温饱!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这首诗赋予了煤炭人格化象征,实则仍是以煤炭喻人,表达于谦的自我人格和人生理想——为国为民、奉献自我!寄托着诗人为国家和百姓不辞辛苦的情怀和甘愿为天下苍生献身的情操。
一首《石灰吟》见证了于谦一生清白,一首《咏煤炭》见证了于谦一生奉献,如此为国为民,如此坚定不屈,如此清白廉洁,如此鞠躬尽瘁,如此于谦,真伟人也!
04
入京诗
明·于谦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清正廉直,操守高洁。
朝堂之上,多少人在功名利禄的漩涡里迷失自我,于谦却宛如一股清流。他一生为官,两袖清风,“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入京》正是其廉洁的生动写照。赴京述职,别人大包小包送礼疏通关系,他却身无长物,仅凭一腔正气与斐然才学立身朝堂。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疑是对于谦最好的评价了。这是一种潇洒,同时也是一种气节。自古以来,官场都是个大染缸,能在里面洁身自好就已经难能可贵。在保证自身的廉洁之外,还能够以一人之力,澄清官场这缸浑水,更是难上加难了。正因为如此,于谦能够成为廉洁的典范,为世人所敬仰。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以于谦为榜样,以崇尚美的心态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将廉洁看做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将来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让自己问心无愧。
于谦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清廉与担当的真谛,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每当人们提到于谦,无不对他的忠诚与牺牲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怀念。
05
夏州胡常侍
唐 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解悟】
古今有识之士,都是把“国计〞作为第一要务肝胆相许,把清廉作为传家美德彰率子孙。领导干部如果轻“国计”而重家财,难免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其结果只能是家风败坏,家财败尽,子孙败落。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但为官者,更应秉持“爱子,教之以义方”,不能“广营生计以遗之”。唐代罗隐《夏州胡常侍》诗云:“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如果为官者一门心思为孩子谋利留财,最终的结果不仅会害自己,而且会害子孙。
古人眼里的“廉洁”
1.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
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南宋·朱熹《中庸章句》
意为不因一点点私心而蒙蔽自己、处事不公;不因一点点私欲而束缚、牵累自己。
2.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
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西汉· 司马迁《史记·七十列传·范雎蔡泽列传》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过:“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物有所度,欲有所止的人,才是最富有的 世间之物,琳琅满目,纷纷杂杂。而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却少之又少。若是过于追求物质,便会沉溺其中,被欲望操控。不仅会失去自我,迷茫困顿,还会折损福气,陷入困境。
3.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出自《韩非子·六反》
4.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
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出自《论语·子路》,“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
5.
廉者,民之表也;
贪者,民之贼也。
——北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6.
俭则寡欲,
侈则多欲。
——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7.
非俭无以养廉,
非廉无以养德。
——明·宋濂《元史·乌古孙泽传》
8.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清·张聪贤《官箴》
9.
耸廉勤之节,
塞贪竞之门。
——唐·姚崇《冰壶诫》
这是为官者应有的操守。唐代姚崇心系百姓、为官清廉,他不允许家属干预政事,更不允许子女依仗自己的权势胡作非为。为了劝诫子孙后代,姚崇写了“五诫”。
10.
甘守清廉报家国,
不以贪赃羞儿孙。
——苍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11.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2.
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13.
草色人心相与闲,
是非名利有无间。
——唐•杜牧《洛阳长句二首》
14.
事如芳草春长在,
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和人韵有所赠》
15.
此抵有千金,
无乃伤清白。
——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二首》
16.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清•张伯行《禁止馈送檄》
原文摘抄
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这一段铿锵有力、发人警醒的文字,出自张伯行的《却赠檄文》。
张伯行(1652—1725年),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他清廉刚直,从不收受礼物,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拒绝送礼者,特地撰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便悄然离开。这篇檄文也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被视作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这篇《禁止馈送檄》,全文仅56字,共用了8个“—”字,申述了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这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
17.
雨过蛟龙起,风生翡翠寒。
但存清白在,日日是平安。
——元•吉雅谟丁《题画竹为董文中赋》
以竹为喻,以清白与好友共勉,暗藏了清廉可致平安的道理;明代冯梦龙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以恬淡人,无营心自足。”,亦是劝导人淡泊名利的佳句。
18.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五代•孟昶《颁令箴》
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原文见宋张唐英的《蜀梼杌》和洪迈哟《容斋续笔》,共24句: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古诗词里话清廉,廉洁、修德、正气的品格赋予了廉政诗词生命的温度,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沉淀、淬炼,从而获得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