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郑维山重病住院后,给中央写了封信,张万年批示:非常感人

历史学馆 2024-01-08 20:03:42

1930年,郑维山十五岁就参加了中共,当时他被安排在已经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的副军长徐向前的帐下。

能够为徐向前将军效力,这也是郑维山迅速成长的最好时机。

在部队中,郑维山不但看到了徐向前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而且也看到了他把一个300多人的农民队伍,发展成一个拥有4万人规模的鄂豫皖红军的庞大队伍。

跟着徐向前的时候,郑维山就像着了魔一样,疯狂的学习着各种技能。

第二年年初,第一军和十五军合并,组建了中国红军第四军,徐向前担任军参谋长,参加了鄂豫皖两次反“围剿”的战斗。

在这两次“围剿”战役中,不管外部形势多么复杂,郑维山始终头脑清醒,把徐向前的每一道命令都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去。

郑维山在总结战斗经验的时候,对敌我情况都很了解,对我军的形势判断也很了解,所以徐向前很喜欢他。

这几年来,郑维山已经从一个放牛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战士。

郑维山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却也经历了不少的战斗,他很快就学会了一些战斗技巧。

这一次,郑维山升职了!

郑维山在团、师领导岗位上,率部参加过各种战斗,郑维山变得更加的有条理,更加的有组织,有领导,有战略,有战术。

在郑维山的军旅生涯中,解放战争时期的“新保安战”是最能显示其军事才华的。

为了对付傅作义手里掌握着一张王牌军——35军。毛主席的命令,是要按时到达预定的地点,这样的话,第35军就逃不掉了,只要35军被消灭,平津战役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东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虽然攻占了密云,但也暴露了他们的意图!

傅作义听了这一情况,立刻知道解放军要进攻北平了,他急忙打电报说:

第35军由张家口撤回,而第104和第16两个集团军则同时西进,与第35军会合。

毛主席知道以后,虽然非常愤怒,但是马上调整了战略,顺利地把敌军包围在了新保安区。郑维山的第三纵队也得到了上级的命令,从南、西两个方向包抄!

接到命令之后,郑维山立即行动起来,不过他也清楚,第35军是敌人的王牌,随时都有可能增援,为了以防万一,他也派出了自己的侦察兵。

果然,没过多久,郑维山就收到了探子的报告:“在新保安东南方,有敌军!

在郑维山的带领下,他们和35军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敌人奉命进攻,不惜一切代价,但是郑维山的战士们却是勇猛无比,在敌人的猛攻之下,他们也是越战越勇,几次都将敌人打退,守住高地。

之后,国民党35军全军覆没,傅作义无心再战,张家口和塘沽很快就被解放了。傅作义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也立即缴械投降,北平得以解放。

1950年年初,河南省新县人民政府给郑维山写了一封来信。

郑维山接到来信之后,还是觉得很奇怪:“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新县,他为什么要给我写信?有没有搞错?”

然而,当他看到信封上写着“郑维山亲启”四个字的时候,却是一头雾水,刚要拆开,杨得志的电话就响了起来,通知他马上去工地开会。

无奈之下,郑维山只能将信件送到家里,然后开着一辆越野车扬长而去。

两天之后,郑维山从外面回来,见妻子正在写信,便问:“你写了些什么?”

“写去你的家乡。”

“我家有什么不好的?”

“这是你家乡的信,你看一下。”

郑维山接过来一看,果然是前天寄来的,看到上面的内容之后,郑维山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凝重之色,连忙打电话给杨得志,说要请假:“

司令,详细情况,我们当面谈。如果兵团同意,请尽快为我订到武汉的车票,四个大人,两个小孩。”

一路上,郑维山都没有说什么,他一直在思考着书信上的内容。

新县是郑维山的家乡,后来改名了,郑维山认不出自己的老家。从老家寄来的信件,不仅讲述了这些年发生的事情,还询问了70多名赤卫队成员的情况。

原来,本县要搞土改,搞到一半,就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10余年前,西路军战败,因为不明真相,许多将士的家属都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有些人甚至被当作逃兵和反革命的家属来处理!

那时候,与郑维山同期参加红军的70多个人失踪了,有的被打上了“卖国贼”的帽子,家人还在土改中受了牵连。正因为如此,村民们才知道郑维山还健在,而且地位很高,所以,他们都跑到了政府那里,要求郑维山作证。

经过郑维山的讲解,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说道:“依据您的观点,他们的亲属均可视为烈士。至于那些被部队分散,随后被迫返回家中的,在上级决策明确之前,我们可以先将他们视为伤残军人进行处理。”

郑维山点点头,道:“好,那就按我说的办,要是出了问题,我负责。”做完这些事情之后,郑维山来到了他父母的墓前,深深的跪下磕头。

1971年,郑维山也受了冤屈,被调往安徽一家农场做工。但郑维山坚信,中央一定会纠正错误,他一定会回去的。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他表现得非常积极,只要是体力活,他都会自告奋勇地去做,没过多久,他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他经常说:

“我在参加革命之前,是从乡下来的,一直在家种地。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我都快忘记种地是什么样子了。难得有个下地干活的机会,不要跟我抢。”

这种日子就这么过着,直到八年以后,国内的情况才有所好转,郑维山通过各种关系,又回到了北京。

郑维山虽已返回北京,但在生活上仍有难处,无可奈何,只好向徐向前将军请教。

然而,就是这么一名功勋卓著的老战士,却在晚年屡屡受到冷落,徐向前将军知道后非常气愤。

1982年12月,郑维山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和党委第一书记。郑维山此时67岁,他心里五味杂陈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西部了。

郑维山当时在北京,临行前,郑维山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邓小平诚恳地说:

“兰州那边,你来做指挥官,我就不担心了。在这方面,你是专家,我就不多说了,不过在你上任之前,我有两个任务要交给你,一个是让你把国家变得更好,多种树,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受益,另一个就是,你要在这里培养10个继承人,我们都老了,这个世界,就交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了。”

郑维山在赶往兰州的途中,把这两个问题想了又想,眼中闪过一丝坚毅之色,心中暗自下定决心,绝不会让邓公失望。

邓小平高瞻远瞩,凡事都要计长远,对林业也非常重视,多次强调要发展森林,就是要造福后人。

邓小平对森林建设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说,追求经济发展没有错,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现在要改善生态环境,绿化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

贵州有很多的光山,必须要绿化,贵州的森林不够多,必须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这是邓小平在1958年和1965年到贵州考察时所作的指示。

1983年春天,郑维山被调到兰州军区任职,这份工作可不是那么好干的,经常要到晚上才能下班。

郑维山是新来的,对于军队的情况并不是很熟悉,但是为了尽快的融入到军队之中,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士兵们的生活,郑维山并没有任何的架子,只要是战士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他都会帮着处理。

在工作之余,郑维山也没有忘记训练自己的士兵,他还特意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军官,让他们走上了领导的道路,磨练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意志,同时,他还把重点放在了军队的建设和森林方面的知识上面,经过郑维山的努力,很多人都走上了部队的高层岗位。

郑维山不顾天气如何恶劣,道路如何崎岖,也要到西北地区实地考察,以便对西北地区的地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兰州部队驻扎的陕甘宁青地区面积虽大,但其戈壁,沙漠的面积却占了四分之三,森林植被面积很少,植被覆盖率也很少。

郑维山于1987年离开兰州,回到北京,暂时住在总参一招待所。协助卸货的宾馆领导看见郑维山的行李是一大摞纸箱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不由得叹了口气道:

别的人回京,好歹也要拿个像样的东西,郑司令却只有几个破箱子!

事实上,对于郑维山这位将军,他们并不是十分的了解。综观郑维山的一生,他始终不忘为民的初心,也许我们也可以用“两袖清风、心系苍生”来形容他的做官方式。

郑维山在离开兰州军区之前,不但缴纳了党费,还缴纳了伙食费和电费,还在所有工作人员的面前,将所有的公共财产都清点了一遍,连一根杂草都没有带走。

郑维山虽然已经退役,但是对于军队还是很关心的,经常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他夫人孙景波曾经对他说:“你已经退休了,不要老是找人家的毛病,要多表扬,少批评,免得人家不开心。”

郑维山听了夫人的话,答道:“问题不说他们改不了。但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思路。”

1998年4月,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医师们在郑维山的肺内发现了一片暗斑。那年郑维山83岁。

因为不想给郑维山太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并没有和他说情况。看着周围人的神色,郑维山敏锐的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郑维山爽快的说道:“那又怎么样,最多就是一命呜呼,我们都是会死的,没必要在这里设下陷阱,有什么就尽快说。”

几个人知道隐瞒不了,便和郑维山说了一下情况。出乎他们的意料,郑维山不但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压力,而且还吃的很好,睡觉也很好,甚至还长胖了。

没过多久,郑维山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并为他进行了一次手术。

在进手术室之前,郑维山还开玩笑地说:“马上要开战了,我们要集中力量,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只要下了手术台,我们的胜算就会增加一半。”

三天后,恢复的很好,正常情况下的病人是不能下床。但是郑维山却是一个异于常人的人,他能够从床上爬起来,缓缓下地,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第五天,郑维山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跑到外面的楼道里活动活动筋骨。当医护人员在楼道里碰到了郑维山,医护人员很是吃惊,要搀扶着他,但是郑维山坚持要自己走的锻炼一下。

郑维山在1999年因病复发,又被送到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治疗。但是这一次郑维山的情况却是有些不同。郑维山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不对劲。

2000年4月19日,郑维山因病重,由北京军区总医院调往301。

周围的人在知道郑维山要送往外地之后,就开始给他整理行李了,但是郑维山并没有去考虑这个问题。“我想回家一趟。”就在这个时候,郑维山说了一句。

郑维山说完之后,他们几个人都劝他,让他别再回去了,要听从上级和大夫的安排,

郑维山却是不为所动,道:“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必须要走。”

郑维山一见他的秘书,就说:“当时我回到家里,就立下了一份遗嘱,可是我觉得还不够,必须再写一遍。另外,你要把我的尸体送到医院去解剖,然后把骨灰你带着孩子们去老家村后面的山上扔了就行。”

数日后,郑维山觉得他对遗嘱的考虑已经没有什么可修改的了,于是他将在军队中担任副军长的儿子召到了床边。

郑维山将自己的儿子叫到了病床前,这件事情他必须要和自己的儿子说清楚,免得夜长梦多。另外一个就是,郑维山这个时候,连写字的力气都没有了。

当着郑维山的面,由他口述,秘书记录。郑维山就这么“写”完了他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们所作的最后一份遗愿。

2000年4月19日,医院发出病危通知。郑维山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想了想,还是决定把这件事情告诉上级领导,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

郑维山依依不舍地望着妻子孙景波、和郑勤等六个孩子,接着,他开始口授一份寄往中央的信件。

由于郑维山将军的健康状况,信件用了数日时间才写完。在这段时间里,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副主席迟浩田,副主席张震,都来了好几次,都很关心郑维山的身体状况。

郑维山将军致中央政府的信函是这样写的:

人终有一死,这是自然的法则。我诚恳地恳求您,在我生命垂危之时,及时终止我的医治,以节省更多的医药费用,也算是为党所做的最后一件事。

本人平生存款不多,请把本人上个月工资当作党费上缴。平日里积累的图书捐赠给了大别山一所小学,供山区儿童阅读。

节俭,这是中央很早就倡导的,我就是其中一个带头签名的人。我去世后,不办丧事,不办告别仪式,不入八宝山公墓,不办葬礼,遗体由医疗机构进行解剖,火化,骨灰洒向大别山的屋脊洼地,再向我亲爱的党中央致敬!

这是一位戎马70余军旅生涯的老兵的心愿,它折射出了一位老兵的崇高情怀,也折射出了一位老兵的胸襟!

郑维山于2000年5月9日晚上10时,病逝,享年85岁。

中央接到郑维山的来信后,都觉得这封信很感人,但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满足,因为郑维山是一个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5月10日,即郑维山因病去世后的一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看了以后,批示到:

很动人,真的很动人,书信要保留,这就是我在人生观教育中要说的精神。

郑维山的旧部和战战友部都知道郑维山的办事风格,所以他们并不觉得奇怪。在他们的心目中,郑维山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退休之后,他都在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

0 阅读:7
历史学馆

历史学馆

温一壶酒,煮一杯茶,请君暂座儿,听我道尽那茫茫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