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一颗敬心、静心和净心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5-03-24 09:17:01

道家弟子《静心》做人的基本原则

1. 做人四不笑

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不笑残疾

2. 做人三不说

不说自己穷、不说太富有、不说太劳累

3. 做人三不弃

年迈的父母、患难的夫妻、落难的朋友

4. 做人三不怕

不怕年龄、不怕孤独、不怕未来

5. 做人三件事不能等

孝顺父母、行善事、积阴德

修一颗敬心、静心和净心

人生的境界,说到底,是心灵的境界。

人生在世,要修一颗敬心、静心与净心。

朱熹说过:“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心存敬畏,方能慎行致远。

敬天地

自然万物,皆有平衡,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

大自然为我们无偿提供生存必需品,对自然最好的回馈便是尊重自然、敬畏天地。

一味地索取,必将会为自身的贪婪而付出代价。

敬生命

“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世界万物,众生平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行事之本,亦是做人之道。

我们敬畏一切生命,不仅是因为心怀怜悯,更是因为每一个生灵,都是自然界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敬规则

《孟子·离娄上》中写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规则心存敬畏,做事方能行之有度,做人才能坚守本心,不为名利所累,永远谦卑平和。

静心

大千世界,尘世喧嚣、人心浮躁。人就像蒲公英,看似轻盈自由,实则身不由己。

白居易曾说:“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心静之人,身居闹市一如深林,不为外界所动,回归心灵,放牧身心。

心静则清,心清则明;

心静则神悦,神悦则安生。

该放下的放下,该忘掉的忘掉,修一颗清净心,才能越活越从容、越活越通透。

花谢芳不败,心静人自在。

坐下来,静赏花开,静观水流,心静了,自然就看清了。

净 心

人生,与其说是一场物质的盛宴,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修炼。

在这个流光溢彩、灯红酒绿的世界,需要一方净土来安放心灵。

心灵越干净,灵魂越高贵。

心净的人,虽行于浊世,却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澄澈,过尽千帆,也不会染上心灵的尘埃。

幸福源于物质上的简单和心灵上的纯粹。

为了名利而奔波,着实太累,心不为形役,形不为物役,即是解脱自在。

只有净化内心、生活极简、精神丰盈,才能提升生命的格局与境界。古人说“事世如落花,心境自空明。”意思是,这世间的事,就像是落花一样无奈,只有你懂得修心,才会拥有看破一切的境界。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

人到中年,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常常使我们感到焦虑和迷茫。那些看不见的痛苦和压力,也时常令我们心烦意乱。疲乏的身心在负能量的捆绑下,逐渐失去了能量和信心。

俗世凡人,难免被诸事烦心。可心浮气躁、焦躁不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只有静下心来,依照本心,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人的生命状态,大多由自己的心境决定的。世间万般纷扰,皆系于心。在生活中,我们所遭遇到的大部分情绪问题,其实都是心不够静。

卡耐基在《心静的力量》中说:“人们花大量时间来强身健体,却很少有人静下来来锻炼心灵。

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也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

如果不懂得修炼自己,以一颗平常心、清静心,度厄这一切的根源,他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使得我们的负能量的沼泽里,不断沉沦,最终,错过生命中更多的美好快乐。

亦舒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的来,静静的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人到中年,不妨学会以静处世。

《大学》有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世间万物,最终回到生命静态的本源。

静,可以说是生命的开始,也可以说是生命的终结。

正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一个人空明守静,终能体悟:世界上最健康的长寿药,就这一个字,静!

《菜根谭》中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静绝不是柔弱,而是海纳百川,兼容并收,以待后发。宠辱不惊,方得始终!

静,它能让你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感到艰难困惑时,内心依然保持一份平静淡然,它是一种境界。

孔子曰,“仁者静”;老子说,“万物生于静而归于静”;

诸葛亮《诫子书》第一句便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夏天,我们常因暑热而牵动情绪起伏,甚至心烦气躁。如若能修炼一颗静心,守住一颗静心,那么,于心静处,自能得遇清凉盛夏。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6 阅读:157
书易聊文化方式

书易聊文化方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