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是词牌名,也叫“读书引”
用来给一个寄情于山水书画的宋代读书人做衣衫
真是太合适不过了
而且用的意境还是苏轼的这首行香子
上半阙很配这身衣衫
下半阙就很配这个人
有点百里二郎那种“天生万物各得其法,功名仕途不是唯一”的意味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名和利,不过浮生一梦,而山水长青、江山长在。
谁才是行香子的神?
1、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2、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宋·秦观 《行香子·树绕村庄》
3、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宋·汪莘《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4、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清·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5、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宋·白玉蟾《行香子·题罗浮》
6、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01
《行香子•述怀》
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是苏轼的一首词,以下为详细解释:
上阕: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在清幽的夜晚,没有一丝尘埃,月色皎洁如银。此时斟酒,一定要斟满十分。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场景,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这里的“酒斟时、须满十分”,既表现出诗人对当下宁静氛围的珍惜,也可能暗示着他试图借酒消愁或沉醉在这美好的瞬间。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诗人感慨世间的虚名浮利,追求它们只会徒然地辛苦劳神。接着用“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个比喻来感叹人生的短暂和虚幻。“隙中驹”,即白驹过隙,形容时间飞逝;“石中火”,如同击打石头时迸出的火花,瞬间即逝;“梦中身”,表示人生如梦,不真实。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看淡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下阕: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诗人虽然怀有才华文章,却感慨无人赏识、理解。于是决定暂且沉浸在欢乐之中,尽情享受天真之乐。这里体现出诗人在现实中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表现出他试图通过寻找内心的快乐来摆脱这种困境。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诗人发出“几时归去”的感叹,渴望回归一种闲适的生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闲人。后面“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具体描绘了他理想中的闲逸生活状态。以琴音陶冶情操,以美酒慰藉心灵,以溪边白云相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既流露出苏轼在仕途坎坷、人生不如意时的颓废与无奈,又展现了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是他复杂心境的生动写照。

02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首词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

03
《行香子•秋与》
宋•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
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赏析
全词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为一体,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它硬语盘空,借秋日病愈,抒发了官场坎坷、世路沧桑的感叹,流露出风烛残年的悲伤。
.
作者一生多舛,几遭贬谪。这时,曾经骄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风中过往的淡然、坚定、洒脱似一一看穿。
这时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伤得真切。全词悲切中又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旷达,也表达了作者对坎坷一生的无谓态度,在伤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伤。

04
《行香子•过七里濑》
宋•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此词描写了七里濑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也流露了功名虚无、江山长在的人生哲学。全词清疏明丽,高迈洒脱,刚柔并济,既有幽美的画面,又含有深邃的哲理,引人沉思。
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
【赏诗】
这是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短词,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之美与人生感悟交织的画面。
在词中,作者运用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将七里濑的美丽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清澈的水天、波平如镜的江面以及游鱼清晰可数的水中景象,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画卷。这些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同时,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的短暂存在的感悟。一叶轻舟在江面上悠然自得地飘荡,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种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作者也表现出对曲折与坎坷的豁达态度,认为它们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部分,不必过于在意。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让人感到振奋,也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总之,这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短词,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得到了思考和启示。

05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创作背景】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写于池阳的。是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写于池阳的。是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
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
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词作的基调。

06
《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
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恓恓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诗词共赏
此词当作于重阳节之前,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表现一个独守空房的女子打发无聊的时光,亦表现出对亡夫的无限怀念之情。属于闺怨词。
词上半部分写大环境,通过重阳时节、秋风、秋雨、秋凉,来描写主人公所处的悲凉之境。下半部分由大及小,通过主人公所处的院落、夕阳、长夜、明月等事物和捣衣声、蟋蟀声、漏声等声音,来供托其落寂心情。
上阕结句“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与下阕结句“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均用排比,声声凄切,句句血泪,加重了悲凉的气氛,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07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宋•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
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背景:
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从其所表现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当时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罢行新法,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但是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因高太后的保护,他虽未受害,但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他曾在诗中表示:“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従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此诗为元祐五、六年间(1090—1091)知杭州时作,此词思想与之相近。

08
《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宋•汪莘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
念如今,此意谁同。
溪光不尽,山翠无穷。
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
望孤村,斜日匆匆。
夜窗雪阵,晓枕云峰。
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此词写偕友冬日山行的野趣逸兴。小店暂歇,春酒一杯,沿途的溪山间不时夹带着几枝幽梅、几竿孤竹、几株苍松,清旷疏朗之气宜人。暮宿孤村,又逢寒风飘絮,夜雪扑窗。天明后带上渔具,兴致勃勃地去“独钓寒江雪”,有胸中万虑俱息之感。
词的上片绘的是词人在寒冬时节,身处山野小店的场景,铺陈出一幅生动的冬日山野画卷;下片则抒发了词人的归隐之志。

09
行香子
(宋)晁端礼
别恨绵绵。
屈指三年。
再相逢,情分依然。
君初霜鬓,我已华颠。
况其间有,多少恨,不堪言?
小庭幽槛,菊蕊阑斑。
近清宵,月已婵娟。
莫思身外,且斗樽前。
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
这首《行香子》作于词人与故人久别重逢时,时光流转,白发各已苍,惟情谊依然。相逢时,任何身外之事都不再重要,且一同饮酒吧。
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

10
行香子.归去来兮
[宋]辛弃疾
归去来兮。行乐休迟。命由天、富贵何时。
百年光景,七十者稀。奈一番愁,一番病,一番衰。
名利奔驰。宠辱惊疑。旧家时、都有些儿。
而今老矣,识破关机。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
简析:
这首词用散文式的句子和俚俗的语言,真切的表现了词人对黄州的依恋之情。上片抒写对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词人达观豪放的性格。全词情致温厚,属辞雅逸,意象鲜明,宛转含蓄。
尘世纷扰,名利如缰,劳心苦志,终是一场空忙。吾常思之,这般奔波逐利,又何苦来哉?倒不如寻得一份清闲自在,抛却那功成名就之念,远离喧嚣尘网,于山水之间,觅一幽居。朝赏云霞之变,暮观落日之晖,听鸟语嘤嘤,闻花香阵阵,心宁神静,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悠悠然不知岁月之流转。
若清闲尚不足解吾忧,何妨沉醉其间?沽酒一壶,对月独酌,任那辛辣琼浆,滑过喉间,入于愁肠。醉眼朦胧中,看世间万物,皆似披上一层轻纱,如梦如幻。或可忘却尘世之烦恼,心忧之事皆随酒意而散,只留一片空灵与惬意。于醉乡之中,与古人对话,同自然交融,暂得心灵之解脱,不必为俗事所拘,不必为人情所累,尽享这片刻之逍遥。
然醉亦有时尽,清醒复还来。既如此,莫若痴心不改,执着于一心之所向。或痴于书画之韵,一笔一划,皆倾注心血与情思;或痴于琴音之妙,一弦一柱,皆弹奏灵魂之乐章。心无旁骛,专注于己之所爱,不顾外界之纷纭,不惧旁人之评议。虽或被视为癫狂,然于这痴心之中,能寻得生命之真意,感受灵魂之震颤,使人生有所寄托,有所追求,亦不失为一种境界。
清闲、沉醉、痴迷,三者皆为超脱尘世之法,吾愿于这纷纭世间,择一而从之,或兼而有之,以求得内心之安宁与灵魂之升华,使此生不再为功名利禄所役,而能真正随心随性,活出自我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