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年谱》纪事本末】1948年,毛泽东55岁。
东北战场力量对比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结束之后,东北战场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经获得解放,解放区的铁路有1万多公里,占东北铁路全长的95%。
人民解放军经过休整补充后,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和军政素质上,都已全面超过东北的国民党军,居于优势地位。
至辽沈战役发起前的8月间,东北人民解放军已发展至103万人。
部队通过新式整军运动,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东北国民党军,在卫立煌任东北“剿总”总司令后,经过补充和调整,至1948年8月,总兵力为55万人,其中正规军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约48万人。
其布局为:
由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第六兵团等部4个军(新五、新八、新五十四、新九十三军)14个师,连同地方部共部队共15万人,防守以锦州为重点的义县、锦西、山海关一线;
由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指挥2个军(新七、新六十军)6个师,及地方部队共10万人,困守长春孤城;
卫立煌直接指挥第八、第九兵团共 8个军(新一、新三、新六、新四十九、新五十二、新五十三、新七十一军和整二O七师)24个师(旅)及“剿总”直属部队共 30万人,防守沈阳及其外围铁岭、抚顺、本溪、辽阳、辽中、新民等城市。
是战是逃,国军举棋不定东北卫立煌集团所处的战略态势非常不利:50多万部队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面临着百万解放军的打击。1948年8月间,东北大雨,东北人民解放军暂时没有南下作战,战场表现沉寂。
国民党统帅部制定了东北作战的意见,报告给蒋介石,主要内容是因无法向长春空投足够的粮食过冬,主张长春守军于10月间向南突围,沈阳部队向北实施进攻,策应其突围向沈阳集中。8月25日,蒋介石指示:
“先电长、沈,告以十月打通长沈交通,俟共军集中四平街一带,则国军打通沈、锦线,如共军向辽西移,则长春守军经西丰方面突围。”
之后卫立煌、廖耀湘等将领也提出作战方案。总体上国民党军对东北是守是撤,犹豫不决、举棋难定。
9月中旬,济南战役打响,蒋介石更无暇关注东北的局势。
林彪要求先打长春,毛泽东不太赞成1948年2月7日,冬季攻势正在进行时,毛泽东就在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说:
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利。
毛泽东的意见是倾向于打锦州至山海关一线的国民党军,以利于切断东北与华北的联系,将东北国民党军封闭于东北地区各个歼灭。
2月10日,林彪等复电毛泽东:
“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堵留在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全局,皆更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
冬季攻势结束后,林彪及东北局、东北野战军领导,研究了东北的形势后,4月18日又致电毛泽东,建议先打长春,认为:
“估计敌目前在东北的基本方针为集中兵力固守沈、长、锦三大城市,藉以阻止我军入关,并企图利用辽河、太子河的掩护,经辽中、台安相机打通沈阳、锦州间汽车路的交通”
并提出,根据对敌情的判断,准备5月份集中兵力围攻长春。
毛泽东虽然认为南下打北宁路在战略上有利堵留敌人各个歼灭,但为尊重前线指挥员的意见,更重要的是攻克长春,可以解决对重兵防守大城市的攻坚问题,也有利于尔后继续发展战略进攻,所以于4月22日复电林彪等:
“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
“我们可令杨、罗、杨(正在商量中)以三个纵队出至承德、北平之线以东地区,或者可能出至承德以东地区,起配合作战之作用。”
“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锦榆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
“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1948年5月5日来电,提出3个方案:
(一) 正式进攻长春; (二)少数兵力围攻长春,主力到北宁线和热河冀东作战;(三)对长春以2至4个月较长时间围困,然后打援,最后攻城。
来电认为“目前以采取第三方案为好”。
5月7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指出:
“基本上同意你们五日十九时半来电的第三个方案即用三个月至四个月时间攻克长春并争取歼灭援敌,待秋收后再攻承德或他处。”
同时指出:
“在攻长春的三个月至四个月时间内,你们必须同时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张家口、大同区域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区域作战所需的粮食、弹药、被服、新兵等项补给的道路运输准备工作。”
林彪放弃攻打长春计划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第一、第六纵队和第十二纵队的第三十四、第三十六师以及独六、独七、独八、独九、独十等13个师发起长春外围战。
通过外围战斗,解放军发现部队进攻坚固设防大城市,在战术技术上还有问题,尚无必克的把握。因而于6月5日,林彪等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对长春采取长时期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
军委复电同意。但至7月东北局常委重新讨论野战军作战方向问题时,结果一致同意放弃先打长春的计划,决心主力南下作战。
7月2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致中共中央军委电。电报说:
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东北主力待热河秋收前后和东北雨季结束后, 即是再等一个月到 8月中旬时,我军即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
7月22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致中共中央军委电说:
如华北敌人确实空虚,则我军南下与晋察冀配合作战,则有全部歼灭敌人,夺取天津、北平的重大可能;同时,亦必然引起长春、沈阳敌人撤退,有解放东北的可能。如中央同意7月20日电的建议,在我们南下尚未暴露之前,请设法派兵围攻大同,将傅作义部队分散到大同方面,以便我军能各个击灭敌人。
7月22日,关于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问题,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告东北局说:
向南作战具有各种有利条件,我军愈向敌人后方前进,愈能使敌方孤悬在我侧后之据点被迫减弱或撤退,这个真理已被整个南线作战所证明,亦为你们的作战所证明。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
在你们准备攻击长春期间,我们即告知你们,不要将南进作战的困难条件说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将自己限制起来,失去主动性。现在你们已经将注意力移到向南作战方向,研究南面的敌情、地形、粮食等项情况,看出其种种有利的条件,这是很好的和很必要的。并且应向全军指战员首先是干部充分说明这些条件,以鼓励和坚定他们向南进取的意志和坚定他们的决心。
为配合东北解放军南下北宁线作战,中央军委于7月23日命华北军区组成西进兵团(杨成武第三兵团)向绥远出击,调动傅作义集团向西增援,使其不出关或少出关增援东北战场。
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毛泽东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