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在古代中国,对联不仅仅是文人的消遣,更是智慧与机敏的象征。
有时候,一副看似普通的对联,往往能考验出人的才情。
乾隆帝,作为清朝的盛世皇帝,智慧与权谋无一不精,但有一天,他在街头遇到一副对联,却被难住了。
茶楼门口挂着的上联,简直让乾隆帝陷入了深思。
许多人驻足观看,但无一人能给出完美的下联。
就在此时,一个乞丐路过,看似不起眼,却轻松随口对出了下联,令人惊叹不已!
这个乞丐究竟凭什么能轻松破解难题?
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这场意外的才子比拼,到底揭示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看看一副对联如何让乾隆帝也感到束手无策,而一名乞丐却能轻松解开谜题。
君臣斗趣,乾隆出题难倒纪晓岚康熙五十年秋天,皇四子弘历出生在紫禁城养心殿。
据说那一天,异象频现,祥云环绕,瑞气冲天。
康熙帝亲自为他取名"弘历",寓意光大祖宗丰功伟绩,继往开来。
自幼聪慧的弘历,深得祖父和父亲的喜爱。
康熙帝常常把他抱在膝头,手把手教他读书写字。
雍正登基后,更是寄予厚望,让他参与朝政,历练才干。
在几位兄长的夹缝中成长,弘历练就了过人的智慧和处世之道,终于在雍正十三年继位,是为乾隆皇帝。
乾隆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刚健有为。
他六下江南,体恤民情,广纳贤才,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同时,他也是一个风雅之士,喜好诗词歌赋,精通书法绘画。
乾隆的微服出行,成为他放松身心、寻求刺激的一种方式。
这一日,乾隆微服来到长城脚下,登高远眺,心中豪情万丈。
他信口吟出一句:"山海关虎跃龙腾",颇为得意,让随行的纪晓岚对下阕。
纪晓岚是乾隆的老师,博学多识,据说曾得康熙称赞,是乾隆登基后的头号谋臣。
此情此景,纪晓岚却陷入了沉思。
这个上联看似平淡,实则藏有玄机。
山海关是地名,虎跃龙腾是成语,看似普通,却用典恰到好处,一山一海,一龙一虎,虚实结合,静动相间,颇具美感。
纪晓岚苦思冥想,却怎么也对不出一个工整的下联来。
乾隆看到老师吃瘪的样子,心里暗自得意,嘴上却不露声色,只说:"晓岚啊,你我师生情谊,此处就不为难你了。
这联太难,你我都对不出,也怪不得旁人了。
"说罢,一行人扬长而去。
茶楼苦题,才子乞丐现踪迹行至中途,乾隆一行人有些乏了,便进了路边一家茶楼歇脚。
还未等茶端上,就听店小二在门口喊:"来来来,给钱就吃,有本事就对对子,对出上联就管饱!"
乾隆走近一瞧,只见门口贴着半副对子,上书"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下面的横批处空空如也。
乾隆心中一动,暗道这茶楼老板有意思,敢把对子当幌子招徕客人。
他又看了看上联,发现竟是每个字里都藏着"木",不禁心生敬佩。
乾隆当即向纪晓岚问计,只见纪晓岚面露难色,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
乾隆又问店小二,得知这对子已经贴了三年,还没人对出来过。
正说话间,只听门外一个粗犷的声音传来:"你们这帮达官贵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有学问,对个对子都难倒了?我来对还不行吗?"
众人回头一看,只见门外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手里拿着破碗,身上的味道隔老远就能闻到。
店小二忙上前呵斥:"臭要饭的,哪儿来的就哪儿回去,别在这儿捣乱!"
岂料那乞丐不慌不忙,悠悠开口道:"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们这些大老爷不行,还不许我来试试?你若怕我对出来你这茶楼就开不下去了,大可一走了之嘛。"
店小二一听,气得七窍生烟,刚要发作,却被乾隆拦下。
他饶有兴致地问那乞丐:"你一个要饭的都敢来对对子,难道真有什么过人之处不成?也罢,就让他试试看吧。"
乞丐得了准许,抬头看了看上联,略一沉吟,便朗声说道:"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乾隆和纪晓岚更是面面相觑。
这个下联,字字间藏"水",词词相对,句句相连,颇有大江东去、万里无波之感。
一个乞丐竟有如此才华,实在出人意料。
乾隆越想越是佩服,忍不住问道:"你这般才学,怎么混成了这副模样?"
乞丐叹了口气,悲戚地说:"在下祖上三代都是读书人,只可惜家道中落,一无所有,只得沿街乞讨度日罢了。
其实我自幼熟读诗书,只是无人赏识,郁郁不得志啊。"
乾隆听罢,顿生怜悯之心,又暗暗敬佩:"这等才华,竟埋没街头,实在可惜。
不如这样,你随我去见见世面,以后也好有个寄托。"
那乞丐一听大喜,忙不迭地跪下磕头:"谢主隆恩,在下没齿难忘!"
后殿叙话,乞丐扶摇直上回宫后,乾隆便吩咐太监给乞丐梳洗更衣,又在养心殿设宴款待。
那乞丐打扮一新,竟然身姿挺拔,风度不凡,令人刮目相看。
酒过三巡,乾隆便与他谈起诗词歌赋,问他名字来历。
乞丐告诉乾隆,他姓马名如龙,祖籍江西,祖父曾是同进士出身,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民,一家人就此没落。
马如龙自小好学,但家境贫寒,只能靠乞讨为生。
乾隆不禁唏嘘:"你这般才学,实在不该埋没。
不如这样,朕封你为翰林院编修,专门负责文墨诗词之事,你意下如何?"
马如龙喜出望外,连连叩谢,泣不成声。
当天,乾隆便下旨封马如龙为翰林,钦点他专门负责撰写上谕、楹联、题咏等。
十八学士立青云,曾国藩盛赞前无古人从此,马如龙鹤立鸡群,很快在翰林院崭露头角。
他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对诗词、书法、绘画无一不通。
乾隆常常带他出巡,游山玩水,或登高题咏,或即兴赋诗,二人唱和甚欢。
每遇重大节日,乾隆都会亲自为宫殿题写对联,马如龙往往能对出绝妙的下联,令乾隆赞不绝口。
马如龙的才华,在整个翰林院都是出类拔萃的。
据说当时有个叫"十八学士"的团体,云集了一批饱学鸿儒,个个才高八斗。
马如龙一入此团,很快就凭借一己之力,盖过了其他十七人,被称为"翰林双璧"。
曾国藩在《晚清四大名臣》中,这样评价马如龙:"其人才思敏捷,学富五车,善属文,工书法,尤喜题咏,乾隆甚爱之,常令随侍左右。
乾隆南巡时,凡乘舟、登高、探幽、访古之所,必命如龙撰联,一时传为美谈。
如龙在翰林数十年,笔力不衰,文章典丽,诗赋清新,可谓继纪晓岚之后,又一才子也。"
乾隆晚年,朝中政事渐废,沉溺声色犬马。
马如龙不愿同流合污,便告老还乡,隐居山林。
临行前,乾隆特意召他入宫话别,亲自题词一首相赠:
"才高八斗,学贯五车。
笔走龙蛇,诗清风雅。
相逢恨晚,莫忘君恩。"
马如龙看罢,不禁泪流满面。
他向乾隆拜别,告谢宠遇之恩。
他告诉乾隆,能有今日,全仗皇恩浩荡。
此生能效犬马之劳,实在三生有幸。
他发誓余生定当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到故乡,马如龙还是那个谦逊朴实的平民百姓。
他不改初心,依然关怀民瘼。
他常常给乡亲们题写对联,帮人解难,深受爱戴。
据说他在山中修了一座草堂,取名"黔驴技穷",晚年专心著书立说,完成了诸多不朽篇章。
民国时期,学者梁启超曾寻访马如龙的故居,发现他的诗文都非常有特色。
梁启超惊叹:"如龙夫子以一匹夫之身,游刃朝野数十载,竟成就百代佳话,诚令人钦佩不已!技穷而不穷,黔驴而非驴,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马如龙在乾隆病逝后的第二年,遽然离世。
据说他临终前留下一首绝笔诗: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穷通得丧,岂由人谋。
青山不改,白云常在。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土出。"
马如龙的一生,虽然起起落落,却始终不忘初心。
他用自己的才华,赢得了皇帝的赏识,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等逆境,只要心存善念,终有出头之日。
正所谓"黔驴技穷,凌云摘月;孤舟一叶,大海掀澜"。
结语:马如龙的故事,看似平凡,却揭示了人生的大智慧。
乾隆皇帝虽贵为天子,却不以贫贱而不举才。
马如龙虽身为乞丐,却凭才学一举成名。
人生的际遇,往往难以预料,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发挥自己的潜力。
正如马如龙所言:"穷通得丧,岂由人谋?"在这个讲究实力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像马如龙那样,不屈不挠,勇敢追梦。
或许下一个寒门学子,就在我们之中。
(信息来源:本文系作者原创,部分素材参考自《清史稿》《清代野史大观》等。